当前位置:远志 >> 远志药用 >> 方剂30结

方剂30结

第十九章祛痰剂

一、祛痰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概念: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祛痰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2.适应范围

湿痰、热痰、燥痰、寒痰、风痰等。

3.配伍规律

(1)治疗痰病,不仅要消除已生之痰,而且要着眼于杜绝生痰之本。多配伍健脾祛湿药,有时酌配益肾之品,以图标本同治。

(2)又常配伍理气药,因痰随气而升降,气滞则痰聚,气顺则痰消。

(3)至于痰流经络、肌腠而为瘰疬、痰核者,又常结合软坚散结之法,随其虚实寒热而调。

4.分类

分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和化痰息风五类。

5.注意事项

(1)首先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燥湿的不同。

(2)同时应注意病情,辨清标本缓急。有咳血倾向者,不宜使用燥热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出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第一节燥湿化痰

一、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用法:水煎服。

方解: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为君。

橘红:理气行滞,燥湿化痰,为臣。

茯苓:健脾渗湿,为佐。

生姜:制半夏毒,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为佐。

乌梅:收敛肺气,为佐。

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

加减应用:湿痰,加苍术、厚朴;热痰,加胆星、瓜蒌;寒痰,加干姜、细辛;风痰眩晕,加天麻、僵蚕;食痰,加莱菔子、麦芽;郁痰,加香附、青皮、郁金;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加海藻、昆布、牡蛎。《医方集解》:“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干姜;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

注意事项: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二、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炙甘草、白茯苓、生姜、大枣。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胆郁痰扰证。

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腻微黄,脉弦滑。

用法:水煎服。

方解: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为臣。

陈皮:理气行滞,燥湿化痰,为臣。

枳实:降气导滞,消痰除痞,为臣。

茯苓:健脾渗湿,为佐。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生姜制半夏毒,为佐。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加减应用: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呕吐呃逆者,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复花;眩晕,加天麻、钩藤;癫痫抽搐,加胆星、钩藤、全蝎。

注意事项:本方为祛痰清热之方,心肝血虚之烦悸者不宜用。

第二节清热化痰

一、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组成:陈皮、杏仁、枳实、黄芩、瓜蒌仁、茯苓、胆南星、制半夏、姜汁。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

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用法:姜汁为丸,温开水送下。

方解:

胆南星、瓜蒌仁:清热化痰,为君。

半夏、黄芩:化痰散结,清热降火,为臣。

杏仁:降利肺气以宣上,为佐。

陈皮:理气化痰以畅中,为佐。

枳实:破气化痰以宽胸,为佐。

茯苓:健脾渗湿,为佐。

姜汁:化痰,为使。

加减应用:痰多气急者,加鱼腥草、桑白皮;痰稠胶黏难咯者,减半夏加青黛、蛤粉;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烦躁不眠者,去黄芩加黄连、山栀,并酌加琥珀粉、远志。

注意事项:咳痰清稀色白,或痰白滑利易咯属寒痰、湿痰者,不宜使用本方。

二、小陷胸汤《伤寒论》

组成:黄连、半夏、瓜蒌实。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证。

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用法:先煮瓜蒌,后纳他药,水煎温服。

方解:

全瓜蒌:清热涤痰,宽胸散结,为君。

黄连:泄热除痞,为臣。

半夏:化痰散结,为臣。

加减应用:心胸闷痛者,加柴胡、桔梗、郁金、赤芍;咳痰黄稠难咯者,减半夏,加胆南星、杏仁、贝母。

注意事项:湿痰、寒痰以及中虚痞满者,本方不宜。

三、滚痰丸《泰定养生主论》录自《玉机微义》

组成:大黄、黄芩、礞石、沉香。

功用:泻火逐痰。

主治:实热老痰证。

癫狂昏迷,或惊悸怔忡,或不寐怪梦,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大便秘结,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配伍特点:无。

第三节润燥化痰

一、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组成:贝母、瓜蒌、花粉、茯苓、橘红、桔梗。

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

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用法:水煎服。

方解:

贝母:润肺清热,化痰止咳,为君。

瓜蒌:清肺润燥,开结涤痰,为君。

天花粉:清降肺热,生津润燥,为臣。

橘红:理气化痰,为佐。

茯苓:健脾渗湿,为佐。

桔梗:宣肺化痰,引药入肺经,为佐使。

加减应用:感风邪,咽痒而咳,微恶风者,加桑叶、杏仁、蝉蜕、牛蒡子;燥热甚者,咽喉干涩哽痛明显者,加麦冬、玄参、生石膏;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去橘红,加南沙参、阿胶、白及。

注意事项: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嗽,则非本方所宜。

第四节温化寒痰

一、小半夏汤(理气剂属降气)《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生姜。

功用: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主治:痰饮呕吐。

呕吐痰涎,口不渴,或干呕呃逆,谷不得下,小便自利,舌苔白滑。

配伍特点:无。

二、止嗽散(解表剂属辛温解表)《医学心悟》

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之咳嗽证。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配伍特点: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

三、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功用: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

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配伍特点:本方化痰、理气、消食共用,使气顺痰消,食积得化,咳喘自平。

四、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咳嗽。

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配伍特点:具有温散并行、并合相济、肺脾同治、标本兼顾的特点。

第五节化痰息风

一、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化痰息风,健脾燥湿。

主治:风痰上扰证。

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用法:水煎服。

方解: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君。

天麻:平肝息风,止头眩,为君。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为臣。

橘红:理气化痰,为佐。

甘草:和中调药,为使。

姜、枣:调和脾胃,生姜制半夏毒,为使。

加减应用:眩晕较甚者,加僵蚕、胆南星;头痛甚者,加蔓荆子、白蒺藜;呕吐甚者,加代赭石、旋复花;气虚者,加党参、生黄芪;痰湿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泽泻、桂枝。

注意事项:阴虚阳亢、气血不足所致之眩晕,不宜使用。

二、定痫丸《医学心悟》

组成:天麻、川贝母、半夏、茯苓、茯神、胆南星、石菖蒲、全蝎、僵蚕、琥珀、陈皮、远志、甘草、丹参、麦冬、辰砂。

功用:涤痰息风,开窍安神。

主治:风痰蕴热之痫病。

忽然发作,眩仆倒地,目睛上视,口吐白沫,喉中痰鸣,叫喊作声,甚或手足抽搐,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略数。亦可用于癫狂。

配伍特点:寒热兼进,润燥得宜,共奏涤痰息风、开窍安神之功。

第二十章消导化积剂

一、消导化积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注意事项

1.概念: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导滞,或消癥化积作用,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统称消导化积剂。属于“八法”中的“消法”。

2.适应范围

凡由气、血、痰、湿、食、虫等壅滞而成的积滞痞块,均可用之。

3.配伍规律

消食药如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等为主组成方剂。食积易阻气机,又容易生湿化热,故常配伍理气、化湿、清热之品。

4.分类

分为消食化滞剂、健脾消食剂两类。

5.注意事项

(1)食积内停,易使气机阻滞,气机阻滞又可导致积滞不化,故消食剂中又常配伍理气药,使气行而积消。

(2)消导化积剂虽较泻下剂缓和,但毕竟属于攻伐之剂,故不宜久服,纯虚无实者禁用。

第一节消食化滞

一、保和丸《丹溪心法》

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用:消食化滞,理气和胃。

主治:食积证。

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用法:作丸剂,食远白汤下。

方解:

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消肉食油腻之积,为君。

神曲:消食健胃,长于化酒食陈腐之积,为臣。

莱菔子:下气消食除胀,长于消面食之积,为臣。

半夏、陈皮:理气化湿,和胃止呕,为佐。

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为佐。

连翘:散结消积,清解食积所生之热,为佐。

加减应用:食积较重者,加枳实、槟榔;苔黄脉数者,加黄连、黄芩;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兼脾虚者,加白术。

注意事项:本方属攻伐之剂,故不宜长期服用。

二、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

组成: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广茂(莪术)、枳壳、黄连、黄柏、大黄、香附子、牵牛。

功用: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主治:积滞内停,湿蕴生热证。(痢疾、食积)

脘腹痞满胀痛,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者。

配伍特点:全方行气药与攻下药配伍,共奏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之效,使积滞得下,腑气得通,热随积去,属“通因通用”之剂。

三、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

功用:消导化积,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食积证。

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配伍特点:诸药相伍,积去食消,湿去热清,诸症自解。此方用于湿热食滞之泄泻、下痢,亦属“通因通用”之法。

第二节健脾消食

一、枳术丸《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枳实、白术。

功用:健脾消痞。

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

胸脘痞满,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弱。

用法:荷叶裹烧饭为丸,用白汤下。

方解:

白术为君,重在健脾祛湿,以助脾之运化。

枳实为臣,下气化滞,消痞除满。白术用量重于枳实一倍,意在以补为主,乃补重于消,寓消于补之中。

荷叶烧饭为丸,取其养脾胃而升清,以助白术健脾益胃之功。荷叶与枳实相伍,一升清,一降浊,清升浊降,脾胃调和,使脾健积消。气调胃和,痞满得除,饮食如常。

加减应用:无。

注意事项:本方组成虽以消导药为主,但药力较缓,宜于食积之伤胃轻证者。脾虚食滞者不宜单独使用。

二、健脾丸《证治准绳》

组成:白术、木香、黄连、甘草、白茯苓、人参、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虚食积证。

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

用法:陈米汤送服。

方解: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止泻,为君。

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为臣。

人参、山药:益气补脾,为臣。

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开胃,醒脾化湿,解除脘腹痞闷,为佐。

肉豆蔻:涩肠止泻,为佐。

黄连:清热燥湿,清解食积之热,为佐。

甘草:补中和药,为佐使。

加减应用:湿甚者,加车前子、泽泻;寒者,去黄连,加干姜。

注意事项:本方为健脾消食之剂,暴饮暴食,饮食不节而致食积不消,脾胃不虚者,非本方所宜。

三、葛花解酲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木香、人参、猪苓、白茯苓、橘皮、白术、干生姜、神曲、泽泻、青皮、缩砂仁、白豆蔻仁、葛花。

功用:分消酒湿,理气健脾。

主治:酒积伤脾证。

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舌苔腻,脉滑。

配伍特点:发汗和利水并行,以分消酒湿;消食理气和补气健脾同用,以邪正兼顾。

四、鳖甲煎丸(理血剂属活血祛瘀)《金匮要略》

组成:鳖甲、乌扇、黄芩、鼠妇、干姜、大黄、桂枝、石韦、厚朴、紫葳、阿胶、柴胡、蜣螂、芍药、牡丹皮、?虫、蜂窠、赤硝、桃仁、瞿麦、人参、半夏、葶苈。

功用: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癥。

主治:疟母、癥瘕。

疟疾日久不愈,胁下痞硬成块,结成疟母;以及癥瘕结于胁下,推之不移,腹中疼痛,肌肉消瘦,饮食减少,时有寒热,女子月经闭止等。

配伍特点:体现了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气血津液同治的配伍特点。

五、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

组成:海藻、昆布、贝母、半夏、青皮、陈皮、当归、川芎、连翘、甘草、海带。

功用:化痰软坚,消散瘿瘤。

主治:肝脾不调,气滞痰凝。

石瘿,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

配伍特点:气血痰并治,共奏化痰软坚、消散瘿瘤之功。

六、消瘰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牡蛎、生黄芪、三棱、莪术、血竭、乳香、没药、龙胆草、玄参、浙贝母。

功用:化痰软坚,健脾清肝,通气活血。

主治:肝胆郁火与痰涎凝结而成之瘰疬。

配伍特点:无。

六、消瘰丸《医学心悟》

组成:元参、牡蛎、贝母。

功用:清润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痰火凝结之瘰疬痰核。

颈项结核,累累如珠,久不消散,不红不热,按之不痛,或伴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脉弦滑或弦细。

配伍特点:本方药少力专,药力缓和,清热润燥消痰而不伤正,是治疗痰火凝结之瘰疬痰核的良方。本方用药以咸寒清润为特点,具有清热养阴、润燥化痰、软坚散结之功用。

第二十一章驱虫剂

一、驱虫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及应用注意事项

1.概念:凡以安蛔、驱虫药物为主组成,用于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方剂,统称驱虫剂,属于“八法”中的“消法”。

2.适应范围

驱除消化道蛔虫、蛲虫、绦虫、钩虫等寄生虫为主。

3.配伍规律

根据人体寒热虚实的不同,适当配伍清热药如黄连、黄柏,温里药如干姜、附子,消导药如神曲、麦芽,补益药如人参、当归等。

4.注意事项

(1)服药时应忌吃油腻食物,并以空腹为宜。

(2)有些驱虫药含有毒性,因此在运用时要注意剂量,用量过大,易伤正气或中毒;用量不足,则难生效。

(3)有些驱虫药具有攻伐作用,对年老体弱、孕妇等,使用宜慎重,或禁用。

(4)服驱虫剂之后,见有脾胃虚弱者,宜适当内服调补脾胃之剂,以善其后。

(5)凡见有寄生虫病症状,可以先作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再结合辨证使用驱虫剂,这样可以达到安全、准确的目的。

二、乌梅丸《伤寒论》

组成: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脏寒蛔厥证。

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用法:作丸剂或水煎服。

方解:

乌梅:安蛔止痛,为君。

蜀椒、细辛:辛可伏蛔,温可祛寒,为臣。

黄连、黄柏:苦能下蛔,清热,为佐。

附子、桂枝、干姜:增强温脏祛寒,为佐。

当归、人参:补养气血,为佐。

以蜜为丸:甘缓和中,为使。

加减应用:热重者,去附子、干姜;寒重者,减黄连、黄柏;口苦、心下疼热甚者,重用乌梅、黄连,加川楝子、白芍;无虚者,去人参、当归;呕吐者,加吴茱萸、半夏;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槟榔。

注意事项:本方以安蛔为主,杀蛔之力较弱,若加用杀虫药时,切忌不可过量,以防中毒,若蛔虫腹痛证属湿热为患者,本方不宜。

三、肥儿丸

组成:神曲、黄连、肉豆蔻、使君子、麦芽、槟榔、木香、猪胆汁。

功用:杀虫消积,健脾清热。

主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面黄体瘦,肚腹胀满,发热口臭,大便稀溏,舌苔黄腻,脉虚弱。

配伍特点:全方有健脾、消积、清热、驱虫的作用。

四、化虫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鹤虱、苦楝皮、槟榔、枯矾、铅(胡)粉。

功用:驱杀肠中诸虫。

主治:肠中诸虫证。

发作时腹中疼痛,往来上下,其痛甚剧,呕吐清水,或吐蛔虫。

配伍特点:集诸杀虫药于一体,效专力宏,共奏驱杀肠中诸虫之功。

五、布袋丸《袖珍小儿》

组成:夜明砂、芜荑、使君子、白茯苓、白术、人参、甘草、芦荟。

功用:驱虫消疳,补养脾胃。

主治:小儿虫疳。

体热面黄,肢细腹大,发焦目暗等证。

配伍特点:攻补兼施,袪邪而不伤正。

六、伐木丸

组成:苍术、黄酒曲、皂砜。

功用:消积,燥湿,泻肝,驱虫。

主治:黄肿病。

面色萎黄,浮肿,心悸气短,疲倦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象濡细。

配伍特点:本方体现了“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之义。

第二十二章其他

一、犀黄丸

组成:牛黄、乳香、没药、麝香、黄米饭。

功用: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主治:乳岩、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证。现用于淋巴结炎、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癌、多发性脓肿、骨髓炎等见舌红、脉滑数者。

配伍特点:无。

二、透脓散(《外科正宗》)

组成:黄芪、山甲、川芎、当归、皂角针。

功用:托毒溃脓。

主治:痈疡肿痛,正虚不能托毒。

内已成脓,外不易溃,漫肿无头,或酸胀热痛。

配伍特点:本方配伍特点,是祛邪中兼以扶正,属于托法范围。目的在于托毒排脓,使毒随脓泄,腐祛新生。

三、小金丹(温里剂属温经散寒)《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没药、归身、乳香、麝香、墨炭。

功用:化痰除湿,祛瘀通络。

主治:寒湿痰瘀,阻滞凝结所致的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贴骨疽、鳝拱头等病,初起肤色不变,肿硬作痛者。

配伍特点:以温通消散为主。温通、活血、消壅、散结相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yy/56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