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本草名物考述

《诗经》本草名物考述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描绘了大量鸟兽草木,其中多数被后世本草书籍收录,成为治疗疾病的药物。在《诗经》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描写,也不乏对药用动植物生长周期、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甚至治疗疾病等各方面详细记载。而《诗经》中所记载的动植物的药用价值,从后世其他典籍中也能得到验证,甚至《诗经》中某些药用动植物的出现,就是因为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或药用价值,借其进行比兴,用以抒发作者的感情。但由于《诗经》其本身诗集属性,使得有些关于药物学知识的记载模糊,甚至会有偏差。

关键词:中药,诗经,药物名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首,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历来都有很高评价,《论语·阳货》记载孔子称读《诗》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诗经》中的很多篇章以动植物比兴,某些动植物被后世用作治疗疾病的药物。

《诗经》中载药数目,李经纬《中国医学通史》称“《诗经》载有种可入药的动植物和矿物”[1]。而甄志亚《中国医学史》则统计出《诗经》中载“仅植物药就达50多种”[2]。

虽然《诗经》记载药物具体数目没有公认的答案,但《诗经》中已记载有众多药物的事实却无可辩驳。

王秀梅译注中华书局本

清光绪二十六年()江南书局刻本

1《诗经》对药物性状、产地诸方面的记载

《诗经》中部分篇章记述了某些药物的生长周期、采摘时节、生长地区,以及药物的形态特征、药物功效。甚至有些动植物的出现,就是因为其有药用价值,借其特殊的药用进行比兴,用以抒发作者的感情。

1.1药物生长周期、采摘时节

《诗经》为了表达作者的感情,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例如以植物的生长来表达喜悦的情感,以植物的枯萎来表达失落的情感,亦或记录某个时节的特定风俗。

如《溱洧》就是一首描写郑国三月初三上巳节时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诗,诗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就是说在上巳节时男女互赠芍药。孙星衍注《神农本草经》有“吴普曰:芍药……三月三日采”[3]的记载,与《溱洧》所记载内容对应。

此外,反映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情况的《七月》,有关药用动植物的描述则更加丰富。如“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从中可以知晓萑苇八月收割,桑枝蚕月(三月)修剪。

又如“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其中葽即远志。《尔雅·释草》曰:“葽绕,蕀蒬。”郭璞云:“今远志也,似麻黄,赤华,叶锐而黄。”[4]远志在《神农本草经》中为上品。《名医别录》云:“(远志)四月采根叶。”[5]与《七月》内容相吻合。

而蝉在夏历五月鸣叫,农作物八月收获,树叶在十月陨落,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感觉到。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某些药用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及周期。

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

1.2药物生长地区及生长环境

《诗经》中有众多采撷植物的记述,通过诗中采摘地点的记叙可以确定其生长地区。如《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爰采麦矣?沬之北矣”、“爰采葑矣?沬之东矣”。

另外,《诗经》包含“十五国风”,为十五个不同诸侯国的乐歌,故可以根据不同“国风”记载的植物大致确定其当时的产地。如《召南》章有诗篇《甘棠》,甘棠即棠梨,此篇可以从侧面反映召公统治的南方地区有棠梨树分布。

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

此外,某些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在《诗经》中也有体现。如《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尔雅·释草》云:“茹藘,茅蒐。”[4]即茜草。《神农本草经》就将茜根收入上品药中。

又如《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干矣。”《尔雅·释草》:“萑,蓷。”郭璞注:“今茺蔚也。叶似荏(萑),方茎,白华,华在节间,又名益母。”[4]蓷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益母草。《神农本草经》称茺蔚,“生池泽”[3]13,现代研究表明益母草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为条件。

诗中前半句说山谷中有益母草,山谷地势低洼,有水源适宜供益母草生长,后半句是说由于天气干旱益母草枯萎,此说法与益母草生长习性相对应。可见当时已对益母草生长环境有着充分了解。

1.3药物形态特征

《诗经》不仅记载有某些植物的分布,而且对植物的形态特征也有描写。如《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椒聊之实”多认为指的是花椒,此处描写了花椒结子众多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希冀多子的美好愿望。

除了直接描写植物形态以外,部分篇章还采用比兴的手法,以植物的形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而从《诗经》对植物形态的描述中,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部分植物已开始人工种植。

如《东山》“果臝之实,亦施于宇。”《尔雅·释草》:“果臝之实,栝楼。”[4]“果臝之实”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瓜蒌。诗中描绘出瓜蒌藤蔓在屋檐下蔓延生长的场景。而《神农本草经》载“(瓜蒌)生川谷及山阴。”[3]58可见此处的瓜蒌很可能是人工种植。而瓜蒌味苦,食用概率不大,因此存在种植瓜蒌药用的可能。即便此时还未发现瓜蒌的药用价值,但其人工种植,可以加速人们对瓜蒌药用价值的发现。

1.4药物功效

《诗经》对于药物功效的记述常用比兴或隐喻的方法,借用某种药的功效表达某种事物或情感。如《芣苢》:“采采芣苢。”《尔雅·释草》:“芣苢,马舄。马舄,车前。”[4]《毛传》:“《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宜怀任(妊)。”[6]车前多子,古人认为食之有助怀孕,也体现现了原始的法象思维。除了后人注疏提到《诗经》中的植物供药用,有些植物的药物特性表达的更加明显。

如《载驰》,乃春秋时卫国被狄人攻破都城,国君之妹许穆公夫人得知消息作下此诗。诗言:“陟彼阿丘,言采其虻。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毛传》:“虻,贝母也。”[6]《神农本草经》已将贝母收入,此处采虻治病,比喻设法救国,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另外,《诗经》中记载的药物从后世其他典籍中也能得到验证。如《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毛传》:“艾所以疗疾。”[6]比《诗经》稍晚的《孟子·离娄上》亦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7]

可知最晚至战国时代艾供药用已经非常成熟了,而稍早的春秋时代,采艾以疗疾是很有可能的。

2《诗经》药物记述的表达形式及特点

《诗经》中提到的药物种类数量十分可观,部分药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某篇,而对于药物的记载,《诗经》有其独到的表达形式及特点。

2.1比兴表述方法

《诗经》本是文学作品集,只是为了满足创作需要而取材,不可能特地去记载某味药物的性状、功能及主治。提及的药物或作比,或起兴。用其某种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我们所熟悉《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尔雅》曰:“莕,接余,其叶符。”[4]许慎《说文解字》:“菨余也。从艹杏声。荇,莕或从行,同。”[8]后世称荇菜为凫葵。《新修本草》云:“凫葵,味甘,冷,无毒。主消渴,去热淋,利小便。生水中,即荇菜也。”[9]此处用荇菜参差摇摆比喻淑女婀娜多姿。

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

又如《桃夭》有关桃树的描写,“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生动地对桃树进行描写,分别描绘了桃花灿烂、桃实累累、桃叶繁茂的画面,用来表达女子出嫁的喜悦之情。诗中用以起兴的桃,后世多以桃仁入药,但在两汉以前,桃花与桃实也常入药。《神农本草经》“桃核仁”条载“桃花,杀注恶鬼,令人好颜色。桃凫,微温,主杀百鬼精物”[3]60。其中的桃凫“是实着中不落”。

当然,有些诗也用到了药物的形态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如前文提到的《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很明显是一首情诗。《尔雅·释草》:“唐、蒙,女萝。女萝,菟丝。”[4]可见此处的“唐”指的是菟丝。

诗中虽没有直接描绘菟丝多子的形态,但以采唐起兴吟诵爱情、用菟丝多子表达作者祈求多子的愿望。

又如前文提到的《中谷有蓷》篇中的“蓷”,《本草纲目》云:“震亨曰:茺蔚子活血补气,有补阴之功,故名益母。”[10]用治妇人之药益母草被晒干枯萎表现妇人被遗弃悲伤之情。

此外,前文《芣苢》篇提及的“芣苢”,《载驰》篇中的“虻”等多篇也运用了比兴手法,前文已提及,不再赘述。

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

2.2非从药物角度记述

《诗经》中出现的某些药物,并非作为药物出现。如《七月》中“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直到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才始载蟋蟀之药用[11],显而易见在那个年代蟋蟀并不被用作药物。

而《诗经》中出现的某些药物种类,虽然被《神农本草经》收录,但在《诗经》中并未体现其药用价值。如有些是作为互赠的礼物出现的。在《木瓜》一诗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木瓜,《别录》载:“主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5]而其中出现的玉(琼琚),更是被《神农本草经》收录于上品药中。只不过诗中的木瓜、琼琚乃是作为礼物出现。

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

再如《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其中的“葑”、“菲”分别指芜菁、萝卜一类的蔬菜,虽然后世将其入药,但此处的“葑”、“菲”是作为食物出现。《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其中的葛“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此处采葛乃是用作纺织的材料。《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乃是用芦苇编筏子,并非药用。因此,《诗经》中提及的一部分药物,其实是“有名无实”的。

2.3药物记载的局限与不足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乃成书于两汉的《神农本草经》,在此之前并无药物学专书。《诗经》时代,用药治病尚处于探索的初期,对于《诗经》中涉及的药物功效,也存在有偏差。

如前文提到的“芣苢”,《本草经集注》曰:“《韩诗》乃言芣苢是木似李,食其实,宜子孙,此为谬矣。”[12]驳斥了其能助于怀妊的观点,笔者查阅本草书籍,也未找到有关车前子“宜子孙”的论述。

此外,《诗经》中记载的部分植物具体所指至今仍存有争议。如《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其中“苓”通“蘦”。《尔雅·释草》:“蘦,大苦。”郭璞注:“今甘草也。”[4]《梦溪笔谈》:“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故谓之大苦。”[13]后世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再如《卷耳》中的“卷耳”,至今仍有菊科苍耳、石竹科卷耳等不同观点[14][15]。因此,靠《诗经》获得的药物学理论与知识,还是十分有限的。

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

综上可知,《诗经》中记载有多种药物名称,虽然因其本身是诗集,加之西周时期药学理论还未完全形成,故有关药物的记载十分模糊,甚至会有错误,但对于其中部分动植物药生长采摘时节、生长环境、药物形态甚至药物功效,《诗经》中有其独到的叙述。因此,对于本草的溯源探流,除了本草著作外,《诗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别异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经纬,林昭庚主编.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56.

[2]甄志亚主编.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2.

[3]吴普等述.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60.

[4]管锡华译注.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

[5]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24.

[6]《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51.

[7]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

[8]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36.

[9]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辑复本第2版[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0]李时珍撰.本草纲目[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1]江泳,《诗经》不是“最早旁涉药物的书籍”——《中国医学史》商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4):59-61.

[12]陶弘景编,尚志钧,尚元胜辑校.本草经集注辑校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3]沈括著.梦溪笔谈全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唐德才.苍耳、卷耳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22(12):-.

[15]黄冬珍.“卷耳”名物考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4):-.

本文发表于《医学与哲学》年02期

-End-

dianjiyuwenhua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yy/49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