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万物潜藏。人体的阳气经过春生、夏长、秋收,进入到冬藏阶段。而肾藏精,所以冬令进补,补肾是关键。大家都觉得补肾仅仅是男人需要做的事情,女人也有肾,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女人特别是30岁以上的女人你也应该补补肾。
肾虚有阴虚、阳虚、精虚、气虚的不同,补肾就有补肾阳、滋肾阴、益肾气、填肾精等等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用药,临床上要根据不同的症状做不同的诊治。肾虚多为长期积累成疾,切不可因急于求成而用大补之药进补,或者用成份不明的补肾壮阳药物,而应慢慢调理。
男性肾气不足的一些表现
精力不足、畏寒怕冷、失眠多梦、白发增多、容易满足现状。
女性肾气不足的一些表现:
眼睛浮肿、黑眼圈严重、脱发掉发、情绪经常起伏不定、冬天手脚冰凉。
中老年人肾气不足的一些表现:
腰膝疼痛、腿脚软弱无力。
哪肾怎么补?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补肾?
肾病患者必然伴有肾虚,如阳痿、遗精这些肾虚的症状。肾虚需要补,大家都很关心补肾的问题。中医有一个说法是“填精补肾”,其实这个精是填不进去的,精也不是填进去的。精是人体的神气敛藏而成的。把飘逸在外的心神之气收回去,藏起来,这个过程就是藏精,不是直接拿一个东西把它放进去。肾主收藏,恢复肾气本身的收藏功能,就是补肾。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天收藏不好,基础打不牢固,第二年春天生发,没有根本,就容易出现阳虚外散,形成温病,实际上病根还是肾气虚,就是收藏的不够。
一气周流的右路是敛神化气,藏气成精。所以收敛心神,这是补肾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年轻人,如果做不到清心寡欲,这个肾虚很难治好。所以治疗肾虚最大的秘诀就是收敛心神,清心寡欲。把名利看淡,如果真的做到不为外物所动,这个肾虚不需要治疗它自己就会好。有一个老中医给一个财主治疗肾虚,开的方子就是三个字:自己睡。这就是抓住了补肾的关键,就是要节制欲望。
在敛神寡欲的基础上,再用一些温润敛藏的中药,把肾气收藏进去。就可以取得一个较好的补肾效果。
补肾的根本是收敛,而不是发散。像鹿茸、仙茅这样的壮阳药坚决不是补肾的,而是消耗肾精的。补肾的药必须是柔润而收敛的,像葫芦巴、巴戟天、菟丝子、补骨脂、核桃仁,这些都是很好的真正补肾的药。
熟地黄这个药也有很好的柔润收藏的作用,但不能用得太早。如果下焦元阳很虚,中焦运化无力,用上熟地黄会加重中焦郁滞。服用当遵医嘱。
养肾可灸关元,艾灸关元,能够保健长寿的原因,是因为关元,藏的是人体的元气,也就是先天之本的肾气,这是人与生俱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逐渐减少。艾灸关元,可以补充肾气,刺激肾气活跃。相当于往我们的“健康银行”里贮存肾气,防止它快速消耗。如果艾灸不方便的话,不妨时常按摩关元(脐下3寸),前提是一定要让手指热起来,不要用冷冰冰的手去刺激腹部的皮肤。尤其是女性,一定要注意下腹部的保暖。日常保健,可以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周1-2次,不可过量。
黑豆炖猪肉
黑豆50克,瘦肉克。先将猪肉于水中煮开,弃汤,再与黑豆共炖至烂,加适当调味品,食肉饮汤。本方有补肾、利尿、健脾等作用。
杞子核桃粥
枸杞子30克,核桃肉20克,粳米50克,同熬成粥。早晚食用。本方具有补肾健脾作用。
黑芝麻茯苓粥
黑芝麻6克,茯苓20克,粳米60克。茯苓切碎,放入锅内煎汤,再放入黑芝麻粳米煮粥即成。每日2次,早、晚餐服用,连服15天。适用于精神萎糜者。
山药粥
干山药60克或鲜山药克,粳米60克。山药洗净切成片,与粳米共同煮成粥。每日2次,早、晚餐服用,可常服用,宜温补脾肾,通阳利水为主。
鲫鱼粥
鲫鱼2条,粳米60克,鲜芦根6克。将鱼去除内脏洗净,与灯心草,粳米共同煮成粥。每日2次,早、晚餐服用,连服20天,宜温补脾肾、通阳利水。
涌泉穴——补肾固元的源泉
中医经络学认为“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经常按摩涌泉穴,可激发肾经的经气,疏通肾经的经络,调和肾脏的气血,调整和改善肾脏的功能和机能活动,使人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行走有力。操作方法是将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来回按揉,每回按揉次为宜。
太溪穴——肾经之水的汇集点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太溪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有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的功效。可每天按摩太溪2次,每次10分钟。天气干燥的时候,按揉的时间应该长一些,因为燥易伤阴,多揉一些时间,既可补阴,又可防燥伤阴。按摩太溪穴有滋补肾阴的作用,适用于阴虚体质偏于肾阴虚的人。
肾俞穴——壮腰护膝提肾气
肾俞穴也是补肾要穴,临睡前,坐于床边垂足解衣,闭气,舌抵上腭,双目微闭,两手摩擦双肾俞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散步时,也不妨双手握空拳,边走边轻轻击打肾俞穴,每次击打30~50次。也可以把双掌摩擦至热后,将掌心贴于肾俞穴,如此反复3~5分钟;或者直接用手指慢慢按揉肾俞穴,至出现酸胀感,且腰部微微发热。按揉肾俞穴对治疗腰膝酸软和性冷淡有一定效果。
以上的方法,只是让大家有一个认识,不管你采用哪一种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才能达到效果。
以上内容整理自:
李玉宾老师《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一书;
《中国中医药报》年3月14日第6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