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附子配伍减毒方式与药效
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其中相杀、相畏配伍是专门针对有毒中药配伍减毒的论述和经验总结。《神农本草经》提出:“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附子辛热有毒,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以附子与其他药物配伍,利用药物的互相制约,降低毒性、缓和烈性、提高疗效,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草纲目》曰:“附子与防风、甘草、人参、黄芪......相畏。”现代研究也证实,附子的配伍减毒是有科学依据并与药效密切相关。张广平等平行比较了附子分别配伍不同比例防风、黄芪、远志前后的心脏毒性,发现附子配伍各药后可不同程度的提高附子的LD50和心脏毒性的TD50,减毒作用与药物的配伍比例有关,这3种中药解毒作用强度为黄芪防风远志。周思思等考察了人参附子不同比例配伍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与附子配伍具有明显的减毒作用,且减毒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人参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在人参:附子≥1:1时更明显。人参少于附子用量的参附汤主要用于真阳不足、阳虚气虚的危重之证,附子用量少于人参者主要用于阳虚气虚伴有阴脱虚寒之证。任常谕通过体外实验及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大黄与附子配伍增效解毒的机理可能与体外降低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体内抑制乌头类生物碱的吸收和延长乌头类生物碱的滞留时间有关。大黄配伍附子,寒热并用,相反相成,临床主治寒积便秘。王仁杰等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发现防己可能通过其有效成分粉防己碱对心肌细胞膜上的L-型钙离子通道进行阻滞,从而对抗附子中乌头碱引起心肌细胞内钙离子增加而导致的心律失常,进而发挥配伍解毒的作用。这是中医临床应用防己与附子配伍增效解毒的物质基础。张广平等通过平行比较附子、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和四逆汤全方水煎液小鼠急性毒性、大鼠心脏毒性和毒性成分,提示甘草在制约和拮抗附子毒性方面起着主要作用,而干姜在配伍减毒方面并未发挥作用,但是很可能起着配伍增效的作用。
上述研究表明,古代文献中与附子配伍的代表性药对:防风、黄芪、远志、人参、大黄、防己、甘草等,在临床合理配伍使用,可以降低附子毒性,增强疗效。
3附子煎煮减毒方式与药效
汤剂是中药的传统剂型之一,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附子辛热大毒,多数医家认为附子大剂量使用时需先煎、久煎,现代研究也证明,久煎能降低附子的毒性。考玉萍等采用急性毒性试验和镇痛抗炎耐缺氧实验进行附子的毒性及有效性研究,结果发现煎煮60min附子毒性相对较低,药理活性最强;煎煮min后各组几不表现出毒性,但仍有较强的药理活性。罗诚通过分析研究附子不良反应与煎煮时间及剂量的关系,发现附子煎煮时间过短以及使用剂量过大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现代一些学者对附子应先煎还是合煎持不同看法。刘险峰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对附子、甘草、麻黄进行配伍与煎煮,同时对各组配方中的生物碱含量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配伍煎煮后复方中的酯型生物碱含量降低,非酯型生物碱含量升高,附子、麻黄、甘草同时煎煮比附子先煎的煎煮方式获得的减毒效果更加显著,药效更好。
4附子限量减毒方式与药效
因附子为有毒中药,降低剂量可以保证临床应用安全。《中国药典》规定附子的用量范围为3~15g,但由于历代医家对附子的认识和临床经验的不同,对其用量范围存在争议。如《伤寒论》中炮附子最大用量为3枚,约g;《千金要方》中炮附子最大用量4两,约g;现代火神派代表李可用破格救心汤治疗心力衰竭垂危病人,其制附子用量达到30~g。王顺治在附子的临床应用体会中即云:“急病宜量大,缓病宜量小;袪邪宜量大,扶正宜量小;回阳宜量大,温阳宜量小;夏季人外热而内寒宜量大,冬季人外寒而内热宜量小;补阳散寒宜初量小而后渐量大,回阳救逆宜初量大而渐量小。”所以临床使用附子,要根据患者病情及服用后的反应,及时调整剂量,注意量效之间的平衡,保证用药安全。
5结语
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阐明了毒性是药物的一种偏性,以偏纠偏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附子辛热大毒,其毒性正是其特有的药效。因此,我们不能因附子有毒而惧用,但在用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毒性,要通过适当的炮制、配伍、煎煮、限量方式来降低毒性、存效增效,保证临床使用安全。
夏季白癜风防治夏季白癜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