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中药材是中医药防病治病最重要的物质手段,其本身的内在质量直接关乎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用药。化学成分是中药材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与化学合成药物不同,中药材是由多种化学成分构成的复杂体系,其特点是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多样、含量差异大,所包含的成分既有活性成分、协同成分,还有无效成分甚至毒性成分。这些成分都有可能因种质资源、掺伪、生态环境、栽培方式、采收时间、加工炮制、贮存条件等因素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药材质量,即中药材的优劣性是客观、必然存在的,这也一直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难点。
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自古以来中药材形成了“看货评级,分档议价”的经验质量评价方法,即中药材商品规格。我国著名中药学家谢宗万提出“辨状论质”是中药材品种传统经验鉴别之精髓的观点。“辨状”的内容包括辨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及气味等。“论质”则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药材的真伪,二是优劣评判。其中大小、色泽、气味、质地等具有量化概念或程度的性状特征,在判断药材质量优劣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药材市场划分质量等级规格的基本依据[1]。然而,目前对中药材“辨状论质”科学内涵的理论研究不足,尚未证明传统药材商品规格经验划分的科学性。此外,传统的“辨状论质”主要依靠外观性状特征,其指标难以客观准确的量化,导致经验传承困难和评判准确性较差。
现行的中药材质量控制模式主要依靠有效(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技术,与传统的外观性状评价相比,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药材的可控性。然而,对有限成分的含量测定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药材质量的优劣;而指纹图谱技术在提取共有峰后只能进行相似度评价,北京正规的治疗白癜风医院白癜风专家讲解补骨脂注射液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