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资讯(姚波陈瑾戴祝英陈志友)说起王来根,在泰州医药高新区可谓是鼎鼎大名。他出生贫寒,通过自己的努力,艰苦奋斗,终成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在医药高新区提起他,人们最先想到的却不是他企业家的身份,人们更愿意用“好人”来形容他。
“做好事我开心,不求回报,只要能帮到别人。”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泰州远志公益服务中心创始人的王来根,十几年如一日,将自己的全部热爱投入慈善事业,用爱心感染、鼓舞身边的人,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成为医药高新区一张靓丽的名片。
王来根
心中有爱重任在肩兢兢业业护苗成长说起王来根,小徐更愿意用“王爸爸”来称呼他。
年,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在小徐的家中,父亲出了严重的车祸,母亲因不堪家庭重负留下了他和年幼的妹妹改嫁他人,爷爷身患癌症,奶奶常年身体欠恙。面对这样的困境,还在读初中的小徐,多少次下定决心退学,打工挣钱养家。王来根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立马拿着现金奔赴徐家,鼓励小徐同学把书念完,用知识寻找出路。
“王爸爸是我们一家的恩人,我至今都不敢想象,要是没有王爸爸我们,一家的生活会怎么过。”现在已经是XX公司正式职工的小徐,每每谈起王爸爸对他的帮助,还是忍不住哽咽。
其实,不仅仅是小徐,王来根十几年来一共帮扶了13名困难学生,对于这些贫困的学生,王来根都视作是自己的孩子,不管何时何地,只要听到有困难,王来根就会立马出现在他们面前。这十几年来,仅在助学方面,王来根就累计花费了近20万元。
“我的孩子们都很争气,他们聪明,善良,如果因为贫困而不能完成学业就太可惜了”,谈及资助的这些贫困学生,王来根脸上写满了骄傲,“我对孩子们不求任何回报,回报我干什么,回报社会就好了。”
将帮助贫困学生作为自己的分内事,王来根还在用热情感染、带动更多的人。王来根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合作,组织学院的大学生到祖国的边远地区进行支教。
今年,在王来根的支持、组织下,翰林学院共有26名大学生,奔赴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铁清镇龙门小学,开展了为期40天的支教。支教过程中,由于水土不服,一名大学生到四川后就病倒了,远在江苏的王来根得知消息后十分担心,最终他放下手头公司的工作,连夜飞往四川,照顾生病的同学。
“小学生、大学生都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事情没有小事,所以无论如何,再忙我也要去看望他们,这也是对学生们负责。”王来根说道。
汇聚多方爱心力量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成立于年的“远志公益服务中心”是王来根发起创办的,为的就是汇聚更多爱心,聚集更大的公益力量,产生更广远的社会影响。
由于组织是完全公益性质的,自从成立以来,王来根用他自己的收入来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转。这在外人看来近乎“傻”的举动,王来根却有他坚持的道理:“有这样的一个组织,能够集聚人心,在苦难时候帮助他人,这让我很开心。”一个电话,一条信息,只要知道哪里需要帮助,王来根和他的团队都义不容辞奔赴现场。
“在做公益上,王总有用不完的热情,这种热情很有魔力,很吸引人,很能打动人。”年加入远志公益服务中心的小戴,提到王来根,有说不完的佩服。而让小戴如此崇拜王来根,还要从去年的“爱心早餐”活动说起。
活动当天,王来根带领着远志公益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凌晨4点就起床准备,天不亮带着物资到指定地点为环卫工人送去“爱心早餐”。看着一份份热气腾腾的早餐被送到环卫人员手中,工作人员们早起的疲倦一扫而光。
“各行各业,只有职位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环卫工就像是城市的隐形人,起早贪黑,默默无闻,现在是为他们做些事儿的时候了。”王来根的一番话,道出了他发起“爱心早餐”的初衷,也感染了现场的所有人。
和“爱心早餐”一样,年夏天,远志公益服务中心还开展了爱心公益雨伞活动,把公益雨伞被分批发放到医药高新区各个角落供市民免费使用,伞面上印有“公益雨伞,文明使用”,为市民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当被问及是否会坚持做“公益雨伞”时,王来根的回答很坚定,“做!去年把都不够啊,今年我准备了把雨伞,公益活动要什么意义啊,做就对了。”
“做公益的确需要成本,但是看到因为自己和团队所做的事情,能给老百姓带来方便,心里说不出的高兴!”每每有人和王来根说公益是“赔本生意”时,王来根总是这样回应。
王来根的手机里一直存着一张老人的照片,这是在年的夏天,他在工地慰问时结识的一位老人。当时40多度的高温,老人一丝不挂的靠着电线杆,身上被晒满了水泡。王来根连忙放下手中的事上前试图和老人沟通,然而对方却只是呆呆的看着他。没有姓名,没有住址,没有任何有关老人的信息,这让大家无从下手。
“尊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更是基本道德,无论如何不能放着老人不管!”王来根借来衣服给老人穿上,安排人轮流照顾老人。怕老人饿,他买来馄饨,老人自己不会吃,他就蹲在地上一口一口的喂给老人吃,就这样风雨无阻坚持了一个多月。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奔赴一线抗灾救急年6月23日,盐城阜宁遭遇强冰雹和龙卷风双重灾害。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一时间,灾区老百姓过得怎么样?应急物资怎么办?没有救灾药品怎么办?……当从朋友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这些问题久久萦绕在王来根的脑中,挥之不去。
当晚,他召集远志公益服务中心的同事们,商量研究抗灾救急的事情。“我们以助人为己任,现在兄弟城市遇到困难,我们理所当然的要去帮助他们!”在会上,王来根首先亮明了自己的态度。
可随之而来的是家人的反对。还有没有灾情?安全能不能保障?管别的城市事情干什么?
面对这些阻挠,王来根语重心长的告诉家人:“看到灾区的现场照片,看到惨状,我心痛啊!这些群众,他们也有美满的家庭,也有幸福的生活,现在他们遇到困哪了,我怎么能置之不管?”
终于,他的赤诚打动了家人。在获得家人的支持后,他立即将远志服务中心的成员组织起来,个人捐助5万元的现金和物品,带着救灾物资,连夜奔赴阜宁。
在现场,他带领着远志的志愿者们,同江苏省武警总队、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和当地群众一起战斗了两天两夜,甚至忙起来连吃饭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同时,王来根及时的将灾区现场情况通过照片、视频的形式发在朋友圈里,通过他的传播,中国医药城、几家制药公司的企业家们纷纷慷慨解囊,累计为灾区捐款、捐物近万元。
他的行动,鼓舞了灾区群众,感染了爱心人士,阜宁县政府对他的救灾救急行为表示感谢和敬佩,特地对他以及远志的志愿者进行了拍摄记录。
“这些都没什么,是我应该做的”,翻看着当时救灾的照片,王来根不停地感慨,“灾难无情人有情,只要有能力,任谁都会想到现场去帮助他们。”
十余年来,王来根坚守初心,不忘奉献,用他的点滴之力,回报社会。他把公司收入的10%作为慈善基金,他的公司员工全部是下岗职工,他平时经常性帮扶刑满释放和监外受教育人员,对他们进行普法教育,帮助他们找工作、找对象,把困难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在他的感染下,他的女儿在医药城申请了崇尚社会公益服务中心,父女齐上阵,一起为公益。
“我没什么了不起的,不是为了做慈善才去帮助那些人的。只是正好我知道了一些人需要帮助,而我又有能力去帮助他们,我就顺便去做了,仅此而已,这样做我很快乐。”王来根说道。编辑:大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