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张兰芳老师的精彩解析如下:
很高兴听到张老师的诵读,读的非常熟练,非常认真,感谢你的积极参与。下面开始今天的解析。“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前面咱们讲过,“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在我们传统文化里边,天子坐北朝南,君子面南而立。当我们面对南方的时候,左为东,右为西。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也就是说左为阳,右为阴,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观念。“天不足西北”,实际上就是阳不足西北,因为左为阳,实际上就是西为阴。所以西北方就是阴气比较盛,那人的右耳目不如左明。左为阳,我们的眼睛,耳朵是清窍,清阳发于上窍,所以说我们左边的耳目要更聪明一些。“地不满东南”,实际上就是阴不满东南,东南方为阳。因为我们的手足相对于我们的头面,他们是位于下的,所以说他们属阴。我们的左手足就不如右强,我们中国人大多数都是右利手,正好与我们的实际也是相符的。“帝曰:何以然?”,就是黄帝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实际上咱们前面已经把这段话给解释了,东方阳,阳气清阳发上窍,所以说就“上明而下虚,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实际上就反过来理解。“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我不知道临床上有没有这样的数据统计。“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实际上就是把我们的人体与中国所在的地理环境,与她的气候,与她的天地阴阳相配合得出来的这个观念,人感受了邪气以后,如果在上半身,就右甚,在下半身,就左甚,实际上天地阴阳天生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说邪气侵入人体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实际上在说天人相应。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咱们中国这块版图上,当然西北方较为阴冷,就是我们传统观念里的属阴。东南方比较温暖,光照比较充足,所以说确实阳气比较盛一些。我们的古人他们经过上千万年的观察体会才有了这段话,这样的感悟。“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天有精”这个“精”可以理解为轻清之气,轻清上扬之气,就是天的精气。“地有形”就是说有形的物质,实际上还是说天为阳,地为阴;“天有八纪”,这个“八纪”是八个重要的节气。大家都知道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这个八纪,就是把这二十四个节气给等分一下。是指非常重要的八个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八个节气称为八纪。“地有五里”,实际上就是我们地上有五行之理,就是木火土金水。“故能为万物之父母”,天地阴阳之气交合以生万物。所以说天地是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这个非常简单,前面咱们都反复讲过了。“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是说我们的古人在取天人相应,我们要上知天文,实际上就是为了养我们的头面,我们的清窍,于是清阳发于上。“下象地以养足”,就是我们要下知地理,来养我们的手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是说我们要中通人事,明心见性,要养我们的性情。如果一个人圆融平和,乐善好施,通达洒脱,他每时每刻都春风拂面,大家与她相处的时候也是如沐春风,这样的人不健康都难,她的五脏肯定是非常的平衡安宁。“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也就是我们的肺处于身体的上焦,处于我们胸腔的上端,它是通于天气的。“地气通于嗌,”这个“嗌”就是我们的喉咙这个地方;“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我们的肝脏与东方相合,与风气相合,所以说风气通于肝。“雷气”实际就是火气,雷火是一个性质的,所以“雷气通于心,”心为火脏。“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谷”咱们讲过谷的本意就是两山之间的山谷,因为有水流的冲刷,会有小的冲击面。人们在上面种植谷物,非常有利于谷物的生长。所以山谷的谷和五谷的谷有相同的地方。我们可以理解为五谷之气通于脾;“雨气”就是水气,肾为水脏。“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这个六经,咱们前面讲过会通六合,各从其经。这个六经和前面的六合大致是一个意思,我们人体的十二正经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所以说叫“六经为川”,就是身体的这十二大正经,他们就像大的水流一样。“肠胃为海”,我们的胃为水谷之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包括上面的七窍为清窍,下面的两窍为浊窍。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眼泪、鼻涕、唾液、大小便就是水注之气,这个非常容易理解。“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我们的天和地,是我们自然界中最大的阴阳,就像太阳和月亮也是一组最大的阴和阳。我们天地之间的雨,是因为太阳的蒸腾,水汽上升形成的,那我们人体的汗就像天地之间的雨一样。“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我们身体的阳气,就像天地之间的疾风一样。因为阳主动,身体内阳气也是在不停的运行,行走,就像天地之间刮风一样,实际上仍然在取象比类,仍然在天人相应。“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暴气象雷”就说人发怒的时候,那种盛怒、大怒。这时候气机会上逆,面红耳赤,怒发冲冠。这个时候就像天在打雷一样,所以有个词叫雷霆之怒;“逆气象阳”,这股上逆的阳气,就像阳火上扬一样,仍然是把人比作天地,把发怒比作雷霆。“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我们治病的时候就应该“法天则地”,如果我们不遵从天地之道,那么灾害就会到来,实际上整篇仍然是在说要取道天地,效法阴阳。今天的解析到此结束,谢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