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地闽音/
《绵答絮》:古筝大师梁在平与台湾南管的一份情怀
梁在平
梁在平(-)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筝艺大师(注1)。
南管也就是南音。年9月,福建南音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台湾南管源自闽南,师从厦门和泉州先生。
民国五十八年()台北临沂街中华国乐会府举办了一场梁在平60岁生日暨从艺46年古筝独奏音乐会。不久,四海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次演唱会的一套专辑唱片《梁在平古筝独奏曲全集》,出版者在这套唱片盒的背后记有:
代表中国民族之声的中华国乐,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动委员会(注2)和教育部文化局的鼓励下,正步入欣欣向荣之途,本社为了响应此一号召经敦请梁在平教授用三种不同的古筝录制了二十一首歌筝曲,其中15首独奏曲,是初学者的津梁,北蔡口一曲是他的新作,绵答絮是第一次用筝弹奏的南管乐曲,丝弦筝三首是他雄壮的写实。虽然梁教授在本社出版的唱片已有五张,美国理瑞考(Lyrichorddiscs)出版的有三张,香港百代公司一张,但这套《古筝独奏曲全集》全部是他的筝曲代表作,在录音专家叶和鸣先生高度技术的安排下,已经把梁教授渗人心脾的精湛心声刻录无遗,是一套空前的出版物。
《绵搭絮》是一首著名的南管乐曲,是南宋时期的一个曲牌,历史悠久。
在《梁在平古筝独奏曲全集》乐曲介绍第17首中写道:
由南管名曲改编,闽南古乐,保持宋明风格,在地方传统乐曲中,具有纯正资格(Authentic)。为我国古乐中的一大财富。用筝独奏南管乐曲,是新尝试,本曲是以“满腹心事向谁诉”的自白体,弹出缠绵悱恻、依依不尽的情绪。
梁教授在该曲前录制了一段口述介绍,说明了《绵答絮》的创作背景:
我们台湾有很多的朋友研究南管古乐,其中有一位先生是张再兴先生,他编有古乐的精华(注3),有很好的著作,他的小姐张婷婷小姐是我的学生,……由于他们两位的要求,我特别把《绵答絮》这个曲子改为筝曲,用筝来奏出南管古乐的声音,非常之缠绵悠扬。
古筝《绵搭絮》引用南管音乐素材加以创作,保留了宋明风格。以特有的梁式风格的古筝技法演绎润饰。中间采用了许多吟滑手法。古筝的演奏与南管琵琶或其他乐器都不同,利用古筝绵长的音响和柔软的按滑音,产生了微妙的音韵转换和曲调婉蜓和缓。
在创作过程中,梁先生倾注了对南管艺术的崇敬情怀,仔细对比每一个音节:从整曲调布局到用音用调、板式结构;从写实的诠释到意韵的参照、技法设计与演奏风格。用古筝的音色和做韵的手法,保留的是乐曲的大部格局。即移值了原曲牌的曲调,刻画了以古筝演奏为主题的乐音形式和音响特质;以古筝详细诠释了管弦器乐的形象,因而创造古筝演奏的乐韵表现形式。
古筝独奏《绵搭絮》全曲充满儿女情长,“伊人依依难舍,满腹心事向谁诉”在台湾的古筝热潮中引发的一股清流。
梁在平、陈雷士两位古筝乐坛圣手
携手演奏《中国筝曲雅集》
南管(南音)四大乐器
很长一段时间,南管在台湾算得上是主流民间音乐(注4),在台湾,有不少大学开办有南管专业班。年6月笔者曾经参加台北艺术大学的一个南管研究生毕业汇报演出,满满的音乐会场,舞台上仪式庄严,舞台下井然肃静,演奏(唱)者之水平、观者之水准,令人刮目相看,至今难忘。
是年(),在梁在平的推动和组织策划下,由美国布朗大学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弗雷德里克·李伯曼和他的团队来台,采录被誉为东方音乐瑰宝的南管音乐,编辑出版了《世界音乐文集:ChinaⅡ》Amoy南管篇。全程在临沂街中华国乐会府进行。此次录音由梁在平策划。张再兴负责招集演奏演唱艺人,并作为艺术指导,他们均为台北闽南乐府成员。
李伯曼教授在唱片册的内文(摘要)写道:
此录音是由著名音乐家和学者梁在平组织和支持。他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收集和研究传统的经典。在这里,他的工作室带来了一个专业的音乐家合奏队伍,相当罕见民间传统音乐,最初来自中国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港口城市厦门(Amoy)。这张唱片记录于年在台湾。
唱片内容被称为南管(Nan-kuan),唐(公元-年)时期的宫廷音乐是一种直接的分支。传统上,这包括室内和室外合奏形式。此记录是在室内进行的。
虽然可以找到许多件的南管曲目在中国音乐的其他地方,这被认为是法国南部的风格,而不是忠于传统。福建虽然远离中国的文化中心,但这种风格的南管(南音)是福建人感到非常自豪的源泉。
年7月9日,广州星海音乐厅,筝乐雅集系列的首场演出——“水墨筝箫故园情”音乐会在这里举行。来自我国台湾省的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张俪琼教授也演奏了梁在平创作的这首《绵答絮》古筝独奏曲,曲调婉转绵延,音声袅绕。这是大陆筝乐老师和学生第一次现场聆听到的古筝独奏南管乐曲,引起了不小反响。
值得一提的是年10月2日,台北国家音乐厅,在这里梁铭越(注5)改编的古筝独奏曲《皂云飞》举行公开首演。据介绍《皂云飞》的写作,起因于黄好吟教授的邀约。该曲于年10月16日完成。这是梁在平、梁铭越父子不约而同借鉴南管音乐的意向风格与音韵创作的古筝音乐。
梁铭越教授在《皂云飞》的创作理念自述文中,说明了写作此曲的思维背景:
当前中国古筝流派仅有河南、山东、潮州及客家等四大地方风格,唯独没有所谓南管筝曲,也没可参考的古筝风格,实在不知如何去“营造”另一个地方风格的古筝曲,明知这是一项艰难且颇具挑战性的“任务”但我无从选择地,还是答应下来。其实,艰巨及挑战本是作曲家之“天赋”,更何况南管是我学习多年的功课之一,它更是当今现存古代历史音乐的“聚宝盆”之一,就这样,开始从事谱曲的工作。
《绵答絮》是对南管音乐的移植和转化;《皂云飞》则是对南管音乐风俗基因的复制,两代音乐家,对同一种南管音乐素材,以不同的两种角度,详细刻画管弦器乐的形象,因而创造古筝演奏的乐韵表现。
因此,有评论说:筝曲《绵答絮》《皂云飞》是当代筝乐圣贤对南管的认同与借鉴。
梁在平梁铭越父子《古筝杰作曲》
美国理瑞考公司出版的梁铭越古琴独奏曲
专辑唱片,在大陆很受欢迎
梁在平世界筝路历程
笔者收藏
注1:梁在平(-),筝乐家,生于河北高阳。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应用科学专业。先后师从史荫美、魏子猷两位老师。年移居台北后任中国古典音乐协会会长兼中国文化学院院长。一位集音乐、书法、摄影、绘画与公关于一身的国际艺术家,有“台湾古筝之父”之称,曾在国际上掀起一阵古筝风潮,是中华筝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筝乐大师,曾被美国时代杂志喻为“中国的德彪西”。
注2:民国五十六年()正式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恭请蒋为会长,督导推行中华文化复兴工作,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即由此开始(台-中华百科全书)
注3:张再兴,泉州市区人,年后去台,带去散曲曲谱,在台出版《南管名曲选集》,于年11月出版(后于第四版时更名为《南乐曲集》)。
注4:台湾地区广泛流传着两个主流乐种,“南管”与“北管”,二者风格迥然不同。“南管”是指流传于闽南语系的泉州、漳州、台湾等地区的音乐,在闽南称为“南音”,其音乐较为悠扬婉转;而台湾的“北管”则包容了北方语系的民间器乐、戏曲音乐,风格较为明快激越。
注5:梁铭越,年出生于湖南新晃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民族音乐学博士,曾任教于加拿大卑诗大学、美国玛利兰大学,客座任教于国立交通大学艺术研究所、德州州立大学。曾获美加地区作曲研究奖,如:加州艾特华特作曲奖、加拿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奖及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奖。在台湾出版《问海》《梦蝶》《童心》黑胶唱片,曾获金鼎奖、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著作有《历史长河的民族音乐》《梁铭越筝曲与筝歌创作集》等。
本文作者:郭明木
不忘初心,唯爱南音。
福建南音网由非遗南音福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台北市两岸南管音乐推广协会林素梅理事长年发起创办,致力于为南音爱好者提供学习与互动平台,营造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南音网络视听环境,为世界非遗南音的传承与发展传递正能量。
网站设有南音新闻、文库、图库、教学、曲库、影像、社团、名录、商城等,目前获独家授权及制作的南音作品有《南管曲牌大全》《南管指谱详析》《唐诗宋词南管唱》《现代诗词南管唱》《茶乡清曲》《禅偈诗词南管唱》《南音七撩曲》。年启动“南音千首曲库录音工程”。
福建南音网.编辑室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