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黔古道之黄葛古道考察记

渝黔古道是一条集盐茶道、官道、邮道于一身的古驿道,它始于唐朝、兴于宋元、盛于明清,至今逾千年历史。渝黔古道起始点为重庆的海棠溪码头,经黄葛古道、黄桷垭、老厂、泉山垭、三百梯、鹿角、界石、公平场、龙岗、分水岭、綦江、东溪进入黔北境内,再沿桐梓、娄山关、遵义,直至贵阳,总里程有多公里。这条古道之所以能存续千年,缘于它乃历代渝黔、渝桂、渝滇商贾必经之路的地理之要。古巴渝地区驰名的青铜、瓷器等工艺品,丝绸、蜀绣等纺织品都汇集于重庆城,由商贾队组织渡船过江,再由马帮、背夫驼运,经渝黔古道运往黔、桂、滇、缅甸等地区贸易;与此同时,云南、贵州有名的茶叶、药材、皮毛、土纸等货物也经渝黔古道进入重庆城,货物再由川江航道送往全国各地。

黄葛古道是渝黔古道重庆境内保存最完好的一条盐茶古道,该古道始于唐朝,宋、元、明、清时期处于鼎盛时期,曾是历代川黔商贾的必经之地,被称为重庆的“丝绸之道”。曾经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也是从这条古道出发前往缅甸对日作战。古道依山而建,道路两旁是茂密的树林,因栽有很多百年黄葛树(又名黄桷树),所以被称为黄葛古道。黄葛古道上有蜿蜒跌宕的青石板路、幽静的老街、古朴的山城民居、涂山古寺、老君洞道观、文峰白塔、三毛故居等人文历史景观,它们与参天的百年老黄葛树相映成趣,而历经沧桑风雨的黄葛古道,如今已成为重庆人心中的“最美登山步道”。

幽幽南山上,黄葛古道来;

青青石板路,商贾马啼响;

绿绿树荫间,清风拂面爽;

浓浓老街味,散发古色香!

重走渝黔盐茶古道路线行程(海棠溪—鹿角场):重庆南滨路喜来登大酒店出发—海棠溪码头—海棠烟雨广场—海棠溪老街—海棠溪筒子楼—医院—英国盐务管理所旧址—敦厚坡老街—民国邮政总局旧址—黄葛古道—古道茶亭—古照斜阳—老君坡—老君洞道观—涂山古洞—黄桷垭老街—三毛故居—李奎安故居—晏阳初旧居—静庐—孔香苑—云南商会馆—天顺祥商号—高玉林茶堂—张京营寨—谢家大院—大夏驿栈—涂山瓷铺—涂山湖—涂山寺—涂山窑遗址—文峰塔—德国大使馆旧址—广益中学—私立南山中学旧址—重庆中医药研究院—经济部中央工业实验所旧址—中国黑室—老厂半边街—王朴烈士故居—泉山垭—渝黔古道三百梯—万福石拱桥—古道摩崖造像—鹿角老场—鹿角日本战俘营旧址—小泉红旗日本战俘营旧址—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研究部旧址—彭家大院—重庆工程学院—南温泉风景区—轨道3号线花溪站结束!

重庆有一首渝黔古道马帮民谣:“储奇门过海棠溪,抬头望见百斗梯,牛儿打架鹿角场,鹅石板盖铺界石,鸭子过河是暗滩,脱节脱节公平场,鸡公打架鸡鹅颈,烟雾层层蒋家坪,打打办办白杨庙,拉拉扯扯上烟坡,走起走起到贵州”。这首民谣见证了当年古道的样貌,也记录了马帮行走古道的路线。

海棠溪渝黔古道起点

海棠溪码头又名“丁家嘴码头”,这里历来是渝黔古道的起点,也是抗战时中缅公路起点以及渝黔公路的起点。今位于重庆南滨路喜来登大酒店旁边的海棠溪老街,是闹市中仅存的一小段老青石梯街道,它见证了曾经码头的兴衰与变迁。

英国盐务管理所旧址

英国盐务管理所旧址位于南岸区的马鞍山盐店湾54号,原医院内,现为南岸区文物保护单位。英国盐务管理所始建于19世纪末,为一栋一楼一底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是当时英国政府负责管理英国和四川地区盐业贸易的办事机构。该建筑整个房屋四个坡面的房顶类似中国的庑殿式屋顶,红色琉璃瓦,黄色外墙,房屋底层开有圆窗,二层为方形窗,方窗之间有罗马柱,窗下安装带有图案的铸铁栏杆。室内楼梯做工精细,木扶梯和表面土漆至今完好无损,走上木质楼梯,来到拱廊上,可极目远眺山城美景!

敦厚坡老街

从海棠溪码头上来,穿过海棠溪老街,可从二院对面小路往海棠溪小学方向通往敦厚坡。因这里是渝黔古道必经之路,抗战期间,民国邮政总局工作人员办公和居住地设立在此地,最大程度的保障了邮政业务的顺利进行。走进敦厚坡狭窄的小巷,巷子里跳窜的猫猫狗狗,青砖旧瓦的老屋,参差的屋檐和随意摆放的物件都凸显出浓厚的山城味道,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不紧不慢地享受着这样的娴静生活。

黄葛古道

黄葛古道位于南岸区南山北面,渝黔盐茶古道民谣之:“抬头望见百斗梯”,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黄葛古道,其实黄葛古道本生就是渝黔盐茶古道的一段。这条黄葛古道有两处入口:一处位于上新街前驱路口,一处位于海棠溪,两条路在黄桷垭口汇合。黄葛古道长约4公里,宽约不到5米,全部用石板依山势铺就而成,两侧数百年的黄葛树虬枝粗劲,茂叶参天,古树下的青石径被往来人群磨得水亮,旧石板路在岁月的打磨下光滑圆润,棱角分明。黄葛古道一壁是青郁山林,一壁是苍翠悬崖,婉转扭曲,临壁不觉逼仄,临崖不觉危险。很难说是这壮观的黄葛树林成就了黄葛古道的美名,还是千年黄葛古道育就了这繁茂的黄葛树林。抬阶而上,一边感受着宽厚石阶带来的浓浓历史气息,一边欣赏着两边百年黄葛树的壮观。如今的黄葛古道已经变成了一条集健身休闲于一体的登山步道,道路两旁的百年老黄葛树遮天蔽日,可遮阴,亦可避雨,经修复后的古道像一根丝带串联起周围的景点,登山的市民、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古道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黄葛树是巴渝地区最常见的树种,它属高大落叶乔木,它生命力强,寿命长,古态盎然,盘根错节,深受人们喜爱。每一棵黄葛树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见证着重庆的时代变迁与日新月异。它们用顽强的生命力演绎着人世间最朴实的悲欢离合,黄葛树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黄葛树下就是我们的家。

老君洞道观

老君洞道观位于位于重庆市南岸区龙门浩和黄桷垭之间的老君山上,遥望重庆渝中半岛,可以俯瞰两江汇流,是观山城美景绝佳之地。始建于三国时期,正式创建于隋末唐初,历时多年。有说法唐代原为佛教寺庙“广化寺”,同时也有记载为夏禹之妻涂山氏神庙,成化十六()年重修,明万历甲戌()冬月有过拓建,明末战乱后开始为道士管理。从此正式改为道教宫观,名“太极宫”(俗称“老君洞”),曾经早期为正一天师道场,后再次颓废,清代乾隆四年()开始由全真道士住持并复兴,从而遂渐成为全真龙门派道场。数百年来,每逢初一、十五或清明、中元等传统节日,游人络绎不绝,香火旺盛。老君山松柏森森、古木参天,阴翳蔽日,幽邃静寂,适为修道、念经、避暑游乐之世外仙境。

老君洞道观依山造殿,凿壁成像,自山门起沿峭崖、陡壁呈"玄"字而层层布置,盘旋而上,直达山顶。观内有三清殿、真武殿、灵祖殿、三丰殿、斗姆殿、文武殿、七星殿、吕祖殿、慈航殿、玉皇殿、财神殿等13座殿堂。这些殿多仿我国庭园式样,悬山穿斗,飞檐翘角。登上老君洞山顶俯视山下,境界迷离,钟磬和鸣,香烟袅袅,极目远眺,数十里山城景色,美不胜收。

黄桷垭老街

渝黔古道从海棠溪沿黄葛古道上黄桷垭,其地势陡峭、山路崎岖、漫漫长路,负重前行至垭口时,已是人困马乏,此处便成为背夫、马帮集中歇息之地,这里逐渐发展成为商贾云集的街市,至明清达到鼎盛时期,随着设立崇文镇、重庆开埠,贵州商会馆、云南商会馆相继在黄桷垭老街建成开馆。抗战时期,重庆成为战时陪都,是国民政府抗战指挥中心,黄桷垭老街也成为文人学士、爱国志士等有识之士的居住聚集地。黄桷垭是随着抗战时大量内迁人员而发展起来的,这条老街设有国民党的情报机构,还有隐藏在老街深处的李耀庭、赵熙、李奎安、晏阳初、三毛等名人故居。

年3月26日,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就出生在重庆南山黄桷垭老街,并在这里度过了5年快乐的童年时光,之后随着父亲离开迁到了台湾。年,阔别家乡四十多年的三毛第一次回到黄桷垭老街,寻找她童年时的木屋,她走到小屋前,站在黄葛树下,眼含热泪,前世的乡愁,铺展在眼前,脑海里浮现出儿时的歌谣,“黄桷树,黄桷垭,黄桷树下有个家。生个儿子会打仗,生个女儿写文章”。曾经清脆地传唱在重庆的大街小巷。唤起了少小离家的游子对故土的眷恋。三毛很喜欢这段民谣,似乎感觉冥冥中有巧合,自己就是从黄桷垭走出来的那个会写文章的女儿。这个出生在黄葛树下,用生命去流浪的女子,一直用文字和灵魂书写着爱与哀愁,追求自由和远方。

涂山寺

涂山寺坐落在重庆市南岸区涂山之巅,是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因寺内古代供有尊武祖师,因此又称为尊武寺。涂山寺庙龄悠久,年代悠久已不可考。据查西汉年间为禹王祠、涂后祠、庙宇供奉大禹与涂后的塑像。涂山寺山势高耸,古树参天,林壑幽深,岚光滴翠。寺内共有殿堂8座,飞檐翘角,雄伟庄严,香火旺盛。史载大禹治水在涂山娶涂山氏为妻,古人为纪念夏禹治水的功绩,在山上建"禹王祠",其后建禹王庙、真武寺。明万历九年(年),与老君洞对换才开始成为佛教寺庙,明清时期,寺庙有所扩大,真武寺因与禹王祠旧址合并,故人们称为"涂山寺"。

唐代任忠州刺史的大诗人白居易

《涂山寺独游》

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

涂山来去熟,唯是马蹄知。

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的文峰山之巅,文峰塔建于清道光年间,于公元年建成,塔笔直挺拔,高插云表、雄姿擎天,巍然屹立。文峰塔为六边形,七级楼阁式砖塔,塔底层为条石结构,其余均为砖砌。进门左侧沿石阶旋至二层,以上均为木梯至塔顶。塔一层设有佛龛,二至七层开有窗洞。塔顶初为金属坛形顶,后为砖砌盔顶,顶中为葫芦形塔刹,塔通高28米,建筑面积.55平方米。文峰塔多年失修,墙体开裂,木梯尽毁,险情危殆,年重庆市区政府共同出资,按原状维修,恢复塔原有风貌。

德国大使馆旧址

德国驻华大使馆曾于年至年期间随民国政府迁都重庆而将其馆舍设于重庆市南岸区。该建筑原为德国医生保罗·阿斯米(PaulAssmy)的私人别墅,地处黄桷垭街道文峰段72号。德国大使馆旧址是一栋坐北朝南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造型古朴、富有特色,建筑面积平方米,通高13米。一楼一底设阁楼,砖木石结构,组合式歇山顶,小青瓦覆顶,檐下设撑拱,墙体二、三层为砖砌,底楼用石条砌成6间,一楼6间,阁楼5间,底层地面为石板,二、三层为木地板。自年起被纳入南岸区文物保护单位,年被纳入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于右任官邸

于右任(.04.11-.11.10),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曾经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于右任草书,用笔纯为中锋,线条较为纤细,而圆劲一如行楷,深厚的魏碑功底。于右任草书的意义在于,他第一个将魏碑和小草书打通成一片,为碑学开创出一个新境界,为后人开拓了一条新途径,使后来的习碑者避免了许多盲目的探索,为二十世纪碑派书法大师。

于右任官邸位于重庆南山原成都铁路局重庆铁路疗养院内,于右任官邸建于年,砖木结构,属典型折中主义风格民国建筑,融合中国传统风格和西洋近现代风格。抗战期间,于右任随国民政府迁都来渝,年至年在此居住,并在此开展抗战救亡工作。官邸依山而建,整栋房屋建在条石砌筑的平台上,总建筑面积平米左右,包括生活用房、机要室、警卫室、会议室等部分,于右任官邸正大门前,依然可见拱形"城门"上刻着"于庄"二字。

年于右任官邸评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绍增别墅

范绍增,原名舜典,号海廷,四川大竹县清河镇人。生于年,自幼便被称为"范哈儿",川军第27集团军第88军军长,年9月,被委任为国民党重庆挺进军总司令,年12月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解放军四野五十军高参、河南省体委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委员、省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等职。年3月在郑州去世,终年83岁。

重庆作为中国抗战时期的战时首都、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统帅部,曾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抗战遗址建筑是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军事、政治、外交的重要场所,更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遗址。位于南山黄桷垭文峰塔下的重庆铁路疗养院内,林木郁郁葱葱中隐藏着大批名人故居,如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于右任的官邸,“傻儿师长”原型范绍增将军的别墅,孔二小姐的孔香园,不知不觉间,就走进了那段“坚苦卓绝”的抗战岁月!

中央工业实验所旧址

经济部中央工业实验所旧址位于重庆南岸新力村南山路34号(重庆市中药研究所内)。中央工业研究试验机构,最早于年由时任国民政府工商部部长的孔祥熙提议筹建。年7月5日正式成立,以南京水西门外原江南造币厂旧址为所址,首任所长为徐善祥,初设化学与机械两组,下设若干试验室。后来国民政府机构改革,实验所先后隶属于实业部和经济部。年“七七”事变后,该所奉命西迁重庆,并迅速恢复和重新工作。最先借用北碚西部科学院址办公,后因业务进展,在重庆市上南区马路号(南纪门外)设立总办事处,并陆续在南山、北碚、盘溪等处购地建房,认供各试验室和实验工厂使用。年9月,该所奉命迁回南京,为配合西南工业建设需要,特设置西南区办事处。年设立国产药物研究室,先设在盘溪,后迁至南山(今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内),年西南区办事处改称重庆工业实验所。

经济部中央工业实验所是民国时期全国最大的工业研究实验机构,其主要宗旨在于要促进中国工业技术的进步,从而推动中国工业的发展。它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研究工业及运销商品者,往往假手于外人所设机关为之化验”的局面。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央工业实验所西迁来渝,开始了在重庆八年多时间的不平凡历史,它在学术意义上是一个研究机构,在推广意义上是一个工业技术和成果的推广站和服务站。它对战时工业的发展和支援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近代工业科技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中央工业实验所旧址作为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具有非常大的历史价值。

隐秘在南山的涂山窑遗址

涂山因山上有夏禹涂后祠而得名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江之北岸有涂山,南有夏禹庙、涂君祠,庙铭存焉。

涂山窑是中国宋代民窑之一,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较有代表性的仿建窑系民间瓷窑。以黑釉瓷为主要产品,创烧于北宋末,南宋时极为兴盛,至元代渐趋衰亡。涂山窑址在重庆境内广有分布,有以南岸黄桷垭窑址群为中心分布的巴南清溪、荣昌瓷窑里、合川炉堆子、涪陵蔺市等数处规模较大的涂山窑系窑场。

重庆涂山窑遗址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传教士、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曾对此作过调查,取名"重庆的建窑遗址"。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文物考古部门作了多次调查和发掘,发掘出窑炉、淘冼池、作坊等遗迹和大量器物标本。其中年发掘的酱园窑址,在多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17座窑炉,密度之大非常罕见,还出土瓷器、窑具等遗物数万件。根据历年的考古发掘成果,通过对地层、窑炉和器物特征的分析,可推断出涂山窑的烧造年代约始于北宋中晚期,兴盛于南宋,结束于元初。

重庆涂山窑的窑炉为馒头窑,一般选用砂岩石料堆砌而成。烧窑使用的燃料为煤炭。窑址堆积中,大量的煤渣、窑具、器物标本常常混杂在一起,考古发掘出的窑炉火膛内也堆满了煤渣。经研究,涂山窑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达℃,说明其窑炉结构十分合理。涂山窑的窑具用耐火材料制成,匣钵大小不一。有的匣钵内留有沙砾、垫饼,支垫上有的碗粘连在一起。装烧方法有多种,对于精致的器物采用一匣一器,稍粗糙的器物多采用一匣多器烧制或明火叠烧,一匣多器既有仰烧,也有覆烧,明火叠烧则全为支垫覆烧。采用明火叠烧或一匣多器装烧的碗、盘类器物,内底心多留下一圈涩圈痕,也有的以沙砾作介质。此外,涂山窑的装烧方法还有对口烧,器物的口、底均不施釉。

涂山窑虽然属于地方性的民间瓷窑,在有关历史文献中不无记载,但它在产品质量、釉色、装饰等方面均可与当时烧制黑瓷的名窑如建窑、吉州窑等相媲美。

涂山窑吸收了建窑、吉州窑和耀州窑在装饰与造型上的一些特点,但涂山窑与它们之间在胎、釉和装饰方面的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宋代涂山窑的兴盛与当地丰富的瓷土和煤炭资源,以及宋代盛行的饮茶风尚密切相关。

涂山窑产品种类丰富,有碗、盘、盏、壶、罐、瓶、钵、杯、托盏、洗、盒、灯、香炉、水盂、瓷塑动物等,以民间日用器物为主。产品有粗细之别,粗器以碗、钵、罐为主,细器以盏、盘、壶、瓶为多。其中特别精细的满釉盏、玳瑁纹盘,不仅胎质细腻,釉色莹润,造型也端正。

涂山窑器物以茶盏数量为最多,各种器物的造型、样式丰富。碗有大、中、小三类,造型可以分为敞口、侈口、花瓣口、斜直腹、弧壁、深腹、浅腹、玉璧底、圈足等不同形制。粗碗的胎体一般较厚重,碗内多有涩圈,外壁施釉不到底。部分精细的碗胎体轻薄,内外施满釉,少数还有窑变装饰。

盏的造型可以分为介口、敛口、敞口、侈口等,以介口数量最多;底足有平足、圈足、卧足和玉璧底等,以平足为主。盘、碟类器物也可以分为敝口、花瓣口、浅弧壁、折腰、坦底、平足、圈足、卧足等形制。瓶的造型可以分为胆式瓶、玉壶春瓶、侈口小颈双耳葫芦瓶、带座瓶等。壶有长流执壶、梨形壶等造型。

涂山窑胎色有白色、灰白和黄白三种,胎上一般不上化妆土,器物无釉处露出白色的胎。但也有的茶盏在白胎上施紫黑色瓷衣,其目的可能是为了增强黑釉的呈色效果,也有认为是仿建窑的乌黑胎。胎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泥土胎,淘冼较好,胎质细腻;另一种为砂土胎,胎质较粗,夹杂砂粒较多。涂山窑的釉色有黑、绀黑、黑褐、青灰、白、青褐、酱黄、柿色等几种。年还发掘出土有内青釉外黑褐釉的双色釉碗。

涂山窑的多数产品为素面,装饰方法却很丰富。按装饰特点可以分为三类,即釉中装饰、釉下彩绘装饰和胎装饰。釉中装饰最为普遍,在黑、褐色底釉中常闪现出免毫纹、玳瑁纹、油滴纹、鹧鸪斑纹、鳝鱼皮纹、金星纹、虹彩、辐射状菊花纹等。各种纹饰的形态与色彩变化丰富,闪现出褐、绿、黑、蓝等各色光芒,十分美丽。据重庆博物馆陈丽琼研究,这类纹饰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二次上釉:先在胎体表面施含铁量较多的底釉,然后再洒上一种含铁量小的釉料汁水,经过火焰变化即产生不同的纹饰。说明当时的制瓷工匠已经熟练掌握了复杂的火焰变化和釉料着色技术。釉下彩绘装饰主要是在白釉或青灰釉下绘黑褐色或铁黑色的草叶纹图案,主要用于碗、瓶、壶等器型。也有的碗是用料浆在内壁画出五、六条等分线,或点上白点纹饰,然后再上釉。胎装饰主要是印花纹,多在碗的内壁和内底的中心部位压印莲花纹、菊花纹、牡丹纹等。多数为缠枝牡丹配莲花纹,少数为缠枝牡丹配菊花纹。花纹多外凸,在花的轮廓处釉色淡薄,呈黄褐色、棕色。构图严谨,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也有的花纹因釉流淌而模糊不清。刻划装饰不多见,仅在少数碗、钵、罐和壶的外壁刻划莲花纹、菊花纹、方格纹等。

涂山窑址位于重庆南山黄桷垭地区,长达数公里的范围内,沿途分布着涂山湖、酱园、王庄、航灯厂、中药所、锯木湾、小湾、庙子岗、桃子林、老房子、杨家官山、慈母山等12处瓷窑遗址。仅以黄桷垭涂山湖周围方圆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为例,这里分布着众多的烧瓷作坊。年考古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窑子就有11个,另外还发掘出了瓷器作坊、瓷器、瓷料、古钱币等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实物资料。

涂山窑宋代瓷窑遗址已经成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宋代聪明的南岸涂山人发现了这片土地林木茂密,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有制做窑瓷的元素,就创造发明了涂山瓷窑。这些窑瓷工艺精湛,产品丰富,在重庆陶瓷史上实属罕见。据资料显示,重庆涂山窑是我国宋代民窑之一,是当时四川黑瓷窑系的代表性瓷窑,产品质量优良,种类、造型丰富,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涂山窑开建之后,一大批能工巧匠云集,迅速将涂山窑瓷的质量提升起来,并组织人马,分兵两路,把它运送出去进行贸易。一路从龙门浩和海棠晓月码头装船出发,顺江而下,运往涪陵、丰都、忠县、万州、奉节、巫山及至湖北等长江中下游,甚至更远的地方,漂洋过海到了国外。

曾经涂山里的川黔古道,因道路旁有许多的黄葛树,当地人称其为黄葛古道。马帮一路是用马匹驮着涂山窑瓷,沿黄葛古道,经南温泉,过綦江,直达云贵高原。

据考古发掘证实,在涂山就分布有小湾、庙岗、云南会地等窑址,发掘清理窑炉数座。规模之大、十分少见。有资料介绍,涂山窑瓷凭借其物美价廉、美观耐用在与各窑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远销到了湖北境内,受到了三峡库区民众的青睐。从长江三峡沿线城市出土的涂山窑瓷看,尤其是黑瓷数量最大、品种最多,证明宋代重庆南岸地区的瓷业经济繁荣。

重庆地区黑釉瓷的发展和兴盛,主要得益于茶文化,北宋末年“斗茶”之风盛行,黑色瓷器深受欢迎,在全国的普及;得益于社会需求的增长,自两晋南北朝到隋唐开始,我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北宋末年,南北经济进一步交流,加上金兵入侵,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人口的增加,瓷器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这就促使重庆只有大规模发展本地瓷业生产,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重庆地区的陶瓷手工业就在这样的契机下发展起来;得益于涂山窑已经具备了陶瓷工业生产的必备基本条件:一是丰富的煤炭、高岭土资源解决了燃料和原材料问题,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二是由于这一代为当时的定居点和聚散地,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三是紧邻川黔古道和长江水道为瓷器的运输和销售提供了交通便利;四是北宋末年北方地区的战乱使得大批工匠南下,带来了先进的制造工艺,致使以生产黑釉瓷器为主的涂山窑快速发展并达到鼎盛时期,奠定了涂山窑的建窑体系。

著名考古学家陈丽琼先生在她所著的《重庆涂山窑的兴衰》中给出的结论是:“由于时代的发展,新兴的白瓷、青花瓷深受人们喜爱,简便粗糙的黑釉逐渐失去市场。加之元明以后,饮茶之风大变,黑釉在白瓷茶具竞争中遭到淘汰。另一社会原因,则是南宋晚期蒙古军攻入四川,经过长期战乱的推残,四川经济破坏,人口锐减。综上所述的原因,重庆天目瓷也就走上了消亡的途径。”

似乎任何事物都要历经创建、兴盛、衰亡的过程,涂山窑也不例外,在它兴盛过后,最终走到了尽头,过去的辉煌,成为历史!

涂山窑慢慢的被掩埋于这苍山黄土之下,没有人数得清这里到底有多少个窑炉,没有人说得准这里曾有多少个作坊……它为人民服务了年,沉睡于此近年,直到一个精通汉文化的美国传教士,在王庄拾起了一片黑釉瓷片,它那辉煌的曾经才被人们忆起!

涂山窑的创建、发展、兴盛和衰亡的历史脉络,很好地反映了北宋中晚期至元朝初期的制瓷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等状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重庆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据说由融创发起的唤醒涂山窑设计再造,力图通过赋予传统文化更当代、更具设计感的表现形态,将其衍变、升级为饱含地域特性的城市美学符号,以瓷为媒,一同见证城市文脉的涅槃与新生。

渝黔古道上的老厂

我们经过黄桷垭,往老厂徒步前行,老厂是因这条“盐茶古道”而兴起的。古时没有公路,只有马帮通行的古道,老厂是渝黔古道上马帮的必经之路,马帮磨损的马掌需要钉掌,而南山老厂当年有很多专钉马掌的作坊。这里逐渐形成了给马匹加固钉马掌和长途跋涉后补充供给之地。此地铁匠铺众多,是古道必经的重要驿站,后来这里铁匠铺不够用了,又在黄桷垭建了新厂,为区别所以就叫老厂了。

据说老厂还是陆派火锅的发源地。相传一队马帮在雨中艰难前行,待到雨停天色渐晚,马帮来到一处井口旁的空地歇脚。为了尽快果腹驱寒,马脚子汲来井水,搭锅立灶开始做饭,负责做饭的一年轻马脚子,在熬驱寒汤时,不慎将装有各种香料的布袋掉入锅中,由于水温太高,不敢伸手去捞,便索性任其在锅中熬,片刻后锅中红浪翻滚,香味四溢,年轻马脚子下意识将“猪下水”、“牛下水”倒入锅中。香味把其他马脚子都吸引过来,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颐,一天的劳累和寒冷顷刻间消失殆尽。此后这种吃法逐渐在马帮和南山当地流行起来,成为重庆陆派火锅的源头。

王朴,又名王兰骏,年11月27日出生于重庆江北县(今北碚区)复兴镇一地主家庭。年夏考入复旦大学,参加由中共南方局青年组领导的《中国学生导报》,成为该校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年秋,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的指示,王朴回到家乡,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创办了莲花小学、莲花中学以及接办志达中学作为革命活动的据点。年,他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江北特支委员、江北工委书记、重庆北区工委宣传委员兼管统战工作。随着斗争的深入,党的活动经费十分紧张,王朴又说服其母亲金永华陆续变卖田产,并在重庆开设南华公司,为川东地下党提供了大量活动经费,为其开展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年4月,因叛徒告密,王朴被捕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于年10月28日在重庆西郊大坪英勇就义,年仅28岁。红岩烈士王朴,身为富家子弟,毅然投身革命,在重庆解放前夕,将28岁的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王朴烈士的母亲金永华,年创办了渝北中学的前身志达中学,年,为支持革命斗争,她毅然变卖所有田产,兑换成黄金两,资助川东地下党的工作,为迎接重庆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后,中共西南局要按照协议将金永华捐赠的革命经费如数归还,但金永华拒绝了巨额支票,并表示:“如果我要这笔钱,就是辱没了王朴的名声。”后来,这笔钱用在了妇女儿童事业上,金永华没有要一分钱。被人们赞誉为“光荣的儿子,伟大的母亲”!

王朴烈士故居位于南岸区黄桷垭老厂仰天窝半山腰上,围合式院落建筑,大门呈八字形砖石结构,面阔3间正房,左右为相房,建筑面积约平方米,现为重庆市南岸区文物保护单位。

渝黔三百梯古道

如今隐匿在老厂背后南山中的渝黔盐茶古道之“三百梯”鲜为人知,南山老厂“三百梯”这一带的古道两旁树林茂密,鸟鸣声声,古道幽静,青石板长满青苔,马蹄印清晰可见,仿佛耳旁又响起清脆的马铃声。古道沿途有烧香祈福的山涧小庙、雕刻精美的摩崖石刻造像,还有一座单拱万福石桥。我们继续沿着三百梯古道往下走五余里,便到了山下鹿角高速路立交桥,如今这条通往鹿角场的古道,早已被车流繁忙的内环快速路截断。而过了高速立交桥再爬上一个小山坡,又可见一段保存完好的青石板古道,沿着古道一直前行可以到达鹿角老场。

鹿角老街

鹿角这个曾经的渝黔古道驿站,据说老街场口有一棵大黄葛树,由于被雷击过,中间的树干被雷打断了,只剩下两边各一根树枝,这两根树枝又分成两根树枝,形状如同梅花鹿子的角。有一个走州过县、出去见过世面的生意人,看到过梅花鹿。于是建议此场镇可取名叫鹿角场。并将梅花鹿是何种动物、鹿角又是什么形状说了一番。大家见他见多识广,又听说梅花鹿是吉祥之兽,在中药里面,也有补药叫鹿茸的,觉得这鹿角好,就同意以鹿角来称呼,于是就有了鹿角场。

鹿角场曾经是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日军战俘营之一,南泉鹿角日本战俘营位于巴南区南泉和平村梁家边社,医院背后面,据记载鹿角战俘营曾关押70多名日本战俘。该旧址建于晚清,由当地彭姓富绅修建,原系四合院布局,穿斗木结构,单檐悬山顶,小青瓦覆顶,仅余北角、南角、东南侧三处建筑为原貌,尚可见部分撑弓为镂空雕,封檐板有彩绘图案,台基、石板地面、阶梯踏道及少许石栏、柱础、石雕装饰尚存。如今重庆市区两级政府重新修缮予以重点保护,年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泉红旗日本战俘营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南泉镇红旗村刘家湾,旧址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原为周姓地主庄园。庄园为四合院布局,有10多个天井、8个朝门,屋脊交错连接。现余少部分原建筑,穿斗木结构,单檐悬山顶,小青瓦覆顶,素面台基。年秋,国民政府相继从外地迁来侵华日军俘虏数百人,关押在此地,并相继在四合院房外搭建一些临时住房,供战俘营使用。战俘营戒备森严,四周修建高约5米的围墙,当年战俘营门前有一个大操场,战俘每天就在外面放风,周围还设有食堂、医疗室等附属设施。年该旧址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今红旗日本战俘营旧址大部分建筑已毁,有待相关部门进行维护修缮。

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研究部旧址位于巴南区南泉镇白鹤村重庆工程学院内,抗日战争期间,大院成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研究部所在地。中央政治大学的前身是于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党务学校,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湖南迁至重庆,设法政、经济、外交、新闻、地政5系,是中国国民党抗战时期培育国家政治人才的主要基地。年在此创办“立人中学”。年,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经董必武、张友渔同志的指导,在彭氏民居创办了“西南学院”。

该处旧址原为“彭氏民居”,始建于清道光二年(),为当地望族彭氏的庄园。为一处传统合院民居建筑,坐东向西,进深两进院落,面阔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由西向东分别为门厅、抱厅、堂屋,门厅为单檐硬山式穿斗木结构建筑,面阔3间10.15米,进深5.8米,通高6.4米。抱厅为单檐悬山穿斗抬梁式木结构建筑,面阔3间13.9米,进深10.5米,通高7.8米。堂屋为单檐悬山式穿斗木结构建筑,面阔5间22.9米,进深10.3米,通高7.2米,屋面均施以小青瓦,院落四周用高达5~7米的砖石围墙和封火墙围护。中央政治大学研究部旧址于2年被评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漫步这条渝黔盐茶古道,依然可见上百年的黄葛树矗立在古道两旁,虽然没有了昔日马帮穿梭繁忙的身影,山涧也没有马铃声响。但每天到黄葛古道来健身、休闲的游人络绎不绝,黄葛树下的青石板被往来路人磨得光滑圆润。渝黔古道沿途有很多的抗战和盐运等人文历史遗迹,希望得到人们更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可以带动沿途旅游经济的发展,延续千年古道文明!

古驿道作为中国古代交通的主干道,承担着公文传递、人员往来、物资运输等功能。至先秦汉唐时期以来,驿道与途经的村镇、驿站,形成了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骨架。可以说,古驿道串联起来的交通网络,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毅与智慧,我们应该让这种古道线性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本次古道考察活动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及考察团成员!

感谢川渝两地文保志愿者及古道考察团成员!

之渝合十塘考察记!之剑门蜀道考察记!之万梁古道考察记!母城记忆|城门几丈高、寻迹重庆古城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jb/87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