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胸痹
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心肌梗死与本病密切相关,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胸痹之名,始于《黄帝内经》,和肺系病证有关。《灵枢·本脏》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东汉·张仲景明确提出了“胸痹”病名,并设专篇讨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谓:“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胸痹的范围由相关肺系病证扩展到心系病证。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将胸痹的内涵进一步扩展,除了心、肺相关疾病外,还涉及胸膈痹阻病变,其云:“胸痹之候……胸前皮皆痛,手不能犯,胸满短气,咳唾引痛。”明代一些医家又将胸痹范围扩展到胃系疾病。明·虞抟《医学正传》认为除真心痛外的心胸疼痛皆为胃痛。明·秦景明《症因脉治》云:“胸痹之症,即胃痹也。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或时做呕。”可见胸痹内涵逐渐丰富,由最初的肺系疾病,到心、肺病证,再扩展到胸壁、咽喉、食道、胃等疾病。本节主要介绍心系疾病相关的胸痹之症。
胸痹临床表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五邪》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脏气法时论》有:“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素问·缪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灵枢·厥病》把心痛严重,并迅速造成死亡者,称为“真心痛”,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胸痹的治疗,《内经》提出了针刺治疗的穴位和方法,《灵枢·五味》有“心病宜食薤”的记载。《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治疗方面,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栝蒌薤白半夏汤等十首方剂,以通阳宣痹为主,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宋金元时代胸痹的治法也颇为丰富,如《太平圣惠方》收集治疗本病的方剂甚丰,芳香、温通、辛散之品,每与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药相互为用;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提出用苏合香丸“治卒暴心痛”。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用失笑散及大剂桃仁、红花、降香等治疗死血心痛,清·陈念祖《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王清任《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等,至今沿用不衰。
本病证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在本病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因实致虚,亦有因虚致实者。
1.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既可抑遏阳气,即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本病。《素问·调经论》云:“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医学正传·胃脘痛》云:“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诚如《医门法律·中寒门》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裁·胸痹》亦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2.饮食失调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而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遏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痰阻血瘀,心脉闭阻,而成胸痹。
3.情志失节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曰:“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4.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濡养心脉,拘急而痛。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
5.年迈体虚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脏气渐亏,精血渐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肾阴亏虚,则不能濡养五脏之阴,水不涵木,又不能上济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及肾水,又可进一步耗伤肾阴;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凡此均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心脉不畅,肺失治节,则血行瘀滞;肝失疏泄,气郁血滞;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均可引致心脉痹阻,胸阳失旷而发胸痹。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二者可相兼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
胸痹轻者多为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阻滞气机,临床表现为胸中气塞,短气;重者则为痰瘀交阻,壅塞胸中,气机痹阻,临床表现为不得卧,心痛彻背。同时亦有缓作与急发之异,缓作者,渐进而为,日积月累,始则偶感心胸不舒,继而心痹痛作,发作日频,甚则掣及后背;急作者,素无不舒之感,或许久不发,因感寒、劳倦、七情所伤等诱因而猝然心痛欲窒。
胸痹病机转化可因实致虚,亦可因虚致实。痰踞心胸,胸阳痹阻,病延日久,每可耗气伤阳,向心气不足或阴阳并损证转化;阴寒凝结,气失温煦,日久寒邪伤人阳气,亦可向心阳虚衰转化;瘀阻脉络,血行滞涩,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留瘀日久,心气痹阻,心阳不振。此三者皆因实致虚。心气不足,鼓动不力,易致气滞血瘀;心肾阴虚,水亏火炎,炼液为痰;心阳虚衰,阳虚外寒,寒痰凝络。此三者皆由虚而致实。本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生,如治疗及时得当,可获较长时间稳定缓解,如反复发作,则病情较为凶险。病情如若骤变,可见心胸猝然大痛,出现真心痛,甚则“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一)诊断
1.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常伴有心悸、气短、汗出,甚则喘息不得卧。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心电图应作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必要时,可选用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有助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治疗效果。心脏冠脉造影检查是确诊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方法。
(二)鉴别诊断
1.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2.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3.真心痛是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的危重急症。
1.心血瘀阻
临床表现: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代表方:血府逐瘀汤。
本方由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组成。瘀血痹阻重证,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郁金、降香、丹参等;若血瘀气滞并重,胸闷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荜茇等;若寒凝血瘀或阳虚血瘀,伴畏寒肢冷,脉沉细或沉迟者,可加桂枝或肉桂、细辛、高良姜、薤白等,或人参、炮附子等;若气虚血瘀,伴气短乏力,自汗,脉细弱或结代者,当益气活血,用人参养营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重用人参、黄芪;若猝然心痛发作,可含化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
2.气滞心胸
临床表现: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胸部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本方由陈皮、柴胡、枳壳、白芍、炙甘草、香附、川芎组成。胸闷心痛明显,为气滞血瘀之象,可合用失笑散;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者,用加味逍遥散。
3.痰浊闭阻
临床表现: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咳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代表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栝蒌薤白半夏汤由瓜蒌、薤白、半夏、白酒组成;涤痰汤由半夏、胆南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组成。前方偏于通阳行气;后方偏于健脾益气,豁痰开窍。痰浊郁而化热者,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如痰热兼有郁火者,加海浮石、海蛤壳、栀子、天竺黄、竹沥;大便干结加桃仁、大黄;痰浊与瘀血往往同时并见,因此通阳豁痰和活血化瘀法亦经常并用。
4.寒凝心脉
临床表现: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由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组成;当归四逆汤由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炙甘草、大枣、通草组成。前方重在通阳理气;后方以温经散寒为主。阴寒极盛之胸痹重症,表现为胸痛剧烈,痛无休止,伴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或沉微者,当用温通散寒之法,予乌头赤石脂丸加荜茇、高良姜、细辛等;若痛剧而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即刻舌下含化苏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
5.气阴两虚
临床表现: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代表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人参养荣汤由人参、熟地黄、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陈皮、五味子、桂心、远志组成。前方长于益心气,敛心阴;后方补气养血,安神宁心。兼有气滞血瘀,可加川芎、郁金;兼见痰浊之象,可重用茯苓、白术,加白蔻仁;兼见纳呆、失眠等心脾两虚者,可重用茯苓、远志,加茯神、半夏、柏子仁、酸枣仁。
6.心肾阴虚
临床表现: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天王补心丹由人参、玄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朱砂组成;炙甘草汤由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阿胶、生地黄、麦冬、火麻仁、大枣组成。前方以养心安神为主;后方以养阴复脉见长。阴不敛阳,虚火内扰心神,虚烦不寐,舌尖红少津者,可用酸枣仁汤;若兼见风阳上扰,加用珍珠母、磁石、石决明、琥珀等;若心肾阴虚,兼见头晕目眩,腰酸膝软,遗精盗汗,心悸不宁,口燥咽干,可用左归饮。
7.心肾阳虚
临床表现: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代表方:参附汤合右归饮。
参附汤由人参、炮附子、生姜组成;右归饮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炙甘草、炮附子、肉桂组成。前方大补元气,温补心阳;后方温肾助阳,补益精气。伴有寒凝血瘀标实症状者适当兼顾。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饮上凌心肺,症见水肿、喘促、心悸,用真武汤加黄芪、防己、猪苓、车前子;若阳虚欲脱厥逆者,用四逆加人参汤;或参附注射液40~6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毫升中静脉点滴,可增强疗效。
8.正虚阳脱
临床表现:心胸绞痛,胸中憋闷或有窒息感,喘促不宁,心慌,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重则神识昏迷,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疾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代表方:四逆加人参汤。
本方由炮附子、干姜、人参、炙甘草组成。阴竭阳亡,合生脉散。并可急用独参汤灌胃或鼻饲,或参附注射液50毫升,不加稀释直接推注,每15分钟1次,直至阳气回复,四肢转暖,改用参附注射液毫升继续滴注,待病情稳定后,改用参附注射液毫升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毫升中静脉滴注,直至病情缓解。
(一)辨证要点
1.辨标本虚实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辨别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气滞、痰浊、血瘀、寒凝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标实者:闷重而痛轻,兼见胸胁胀满,善太息,憋气,苔薄白,脉弦者,多属气滞;胸部窒闷而痛,伴唾吐痰涎,苔腻,脉弦滑或弦数者,多属痰浊;胸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为寒凝心脉所致;刺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夜间多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结代或涩,由心脉瘀滞所致。本虚者:心胸隐痛而闷,因劳累而发,伴心慌、气短、乏力,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者,多属心气不足;若绞痛兼见胸闷气短,四肢厥冷,神倦自汗,脉沉细,则为心阳不振;隐痛时作时止,缠绵不休,动则多发,伴口干,舌淡红而少苔,脉沉细而数,则属气阴两虚表现。
2.辨病情轻重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息即逝者多轻;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症或危候。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者为顺症;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一般疼痛发作次数多少与病情轻重程度呈正比,但亦有发作次数不多而病情较重的不典型情况,尤其在安静或睡眠时发作疼痛者病情较重,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具体分析判断。
(二)治法方药
基于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特点。其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脉治法;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见肺、肝、脾、肾等脏之亏虚,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腑之偏衰,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在胸痹治疗中,必须辨清证候之重危顺逆,一旦发现脱证之先兆,必须尽早投用益气固脱之品。
1.谨守病机,分清标本缓急,以通为补,通补结合。
(1)治疗标实,当健脾化痰、活血化瘀、芳香温通相结合。
痰浊的产生与肥胖、高脂血症等致病因素相关,过食肥甘,贪杯好饮,伤及脾胃,健运失司,湿阻痰滞,留踞心胸,从而引发胸痹心痛。治疗应着重健运脾胃,在祛痰的同时,适时应用健脾益气法,以消生痰之源。
胸痹病瘀血的形成,多由正气亏损,气虚阳虚或气阴两虚而致,亦可因寒凝、痰浊、气滞发展而来,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日久的特点,属单纯血瘀实证者较少,多表现为气虚血瘀或痰瘀交阻、气滞血瘀等夹杂证候,故临床治疗应注意在活血化瘀中伍以益气、养阴、化痰、理气之品。破血攻伐之品,易伤及正气,应慎用,若必用,切不可久用、多用,痛止后须扶正养营。同时必须注意有无出血倾向或征象,一旦发现,立即停用,并予相应处理。
临床胸痹常伴有阳虚之象,故芳香温通药物宜配合温补阳气之剂,以取温阳散寒之功。且芳香温通药物具有辛散走窜之弊,应中病即止,以防耗伤阳气。
(2)治疗本虚,以补肾为主。
胸痹病本虚指心、肺、肝、脾、肾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然脏腑亏虚,其本在肾。年老肾亏,肾阳不能蒸腾,可致心阳虚衰,行血无力,故久而气虚血瘀,亦可致脾土失温,气血化源不足,营亏血少,脉道不充,血行不畅,发为胸痹。因此临证治疗应重视补肾固本,尤其在胸痹缓解期的治疗中。常以制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生地黄等滋肾阴;用黄精、菟丝子、山萸肉、杜仲、桑寄生等补肾气;肉桂、淫羊藿、仙茅、补骨脂等温肾阳。
2.真心痛急症治疗。
真心痛是由于心脉阻塞心脏相应部位所致,由于阻塞部位和程度的不同,表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在治疗上除上述辨证论治外,尚可行辨病治疗,可选用蝮蛇抗栓酶、蚓激酶、丹参注射液、毛冬青甲素、丹红注射液、川芎嗪等,因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凝和溶栓作用,并可扩张冠状动脉。同时注意伴随症状的治疗,对真心痛的恢复也起着重要作用。
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防治本病必须高度重视精神调摄,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保持心情平静愉快。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本病的诱发或发生与气候异常变化有关,故要避免寒冷,居处除保持安静、通风,还要注意寒温适宜。
注意饮食调节。饮食宜清淡低盐,食勿过饱。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另外烟酒等刺激之品,有碍脏腑功能,应禁止。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发作期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缓解期要注意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做到动中有静。加强护理及监护。
胸痹的临床特征为当胸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其病因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其病位在心,但与肺、肝、脾、肾有关。其病机总属于本虚标实,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瘀血、寒凝、痰浊、气滞交互为患。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本着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原则,实证宜用活血化瘀、辛温散寒、泄浊豁痰、宣通心阳等法;虚证宜以补养扶正为主,用益气通脉、滋阴益肾、益气温阳等法。但临证所见,多虚实夹杂,故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灵活掌握,按虚实主次缓急而兼顾同治,并配合运用中成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20世纪80年代,阮士怡教授认为冠心病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先决条件,保护动脉内膜的功能和结构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而减少冠心病发生与发展的新途径。本于《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理论,提出“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冠心病;“益肾健脾”以提高人体的正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抵抗力,不受或少受血脂侵入;“软坚散结”可使已发生病理变化的血管停止发展,早期血管内膜的病理变化是可以逆转的,并开展临床研究和动物及细胞实验,疗效确切。
《诸病源候论·久心痛候》:“心为诸脏主,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者,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不暇展治。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
《太平圣惠方·治心痹诸方》:“夫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中愊愊如满,蕴蕴而痛,是谓心痛。”
《玉机微义·心痛》:“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劳作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
《类证治裁·胸痹》:“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夫诸阳受气于胸中,必胸次空旷,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痛,以《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