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金融闲情漫寄推荐人箫雨

能看好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wxlianghong.com/
好书推荐凭毫达志,仗韵当歌——《闲情漫寄》范振斌诗词选赏评箫雨

篇首语:

记得两年前见到范振斌先生的作品集《闲情漫寄》时正值仲夏,雨打疏窗,云山远树浓浓淡淡,书香墨迹也浓浓淡淡,读诗的兴致可借杜工部那句“漫卷诗书喜欲狂”来表述,书中字字行行状情系心,都是人间况味。

诗集收录先生近30年来的诗词作品首,字工句润,情感饱满,意气潇潇,记录了他自青年得志,壮年宦游,到墨海砚田,观世问道的足迹,乡情、亲情、物情、世情,络绎纷呈,才思纵横,染我尘念,动我心扉。世人自蒋捷听雨词中听出半世风尘辗转的寒凉,我自先生诗中读出傲世才俊的半生情怀,聊有浮思浅想,故拙笔记之。

梦思偏往故乡行

溽暑携孙,东去还家。连天青翠笼蒹葭。推窗拂柳,卧炕听蛙。恰廊生瓠,畦生韭,架生花。长亭蔓绕,巢筒蜂哗。临风品茗话桑麻。趁晴薅草,带露摘瓜。望北山云,南山雨,满山霞。

——《行香子?夏日还乡》

振斌先生生长于诗书世家,从小受过良好的文化启蒙,瓦屋纸窗,书香墨韵,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他打下良好的诗词和书法基础,而家学引导,慈严身教,则成就了先生一生为人的明朗、担当与诚恳。先生号老院居士,他的童年老院是“西厢仓廪盛丰岁,东壁图书启稚怀”的老院,一大家人和谐劳作,晴耕雨读,诗人在这样的庭院里度过美好的童年。振斌先生这样写自己的老院童年:

庭院深深,芍桃簇簇,马莲颔首蒲英舞。林荫树下恋童真,小河激起钓花处。隐隐青峦,蒙蒙雨雾。山风野径闻笛赋。柳条吹哨响山冈,阿娘门倚炊烟暮。

——《踏莎行?童年》

庭院花草,柳荫垂纶,青山雨雾,野笛炊烟的田园牧歌埋藏在我们心灵的肌理里,并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被代代遗传。我相信,每个人在故乡面前都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他愿意用最动情的语言描绘自己生命之旅开启和回归的地方,无论富贵与贫贱,无论兴旺与衰微。如果,世上有一种爱,能不计得失不求回报,能绵绵无尽深入骨髓,我想,那唯有乡恋了。

与振斌先生一样,“推窗拂柳,卧炕听蛙”这样瓦屋纸窗的老院日子我也是过过的。那样的日子很静,很薄,夹在门前老树和屋后野田的间隙里,只需随手一叠,就成了一幅画了。

春天里的瓦屋是面带桃花的,桃枝从墙角折过来,透过黄旧半开的纸窗,向屋里小心翼翼地看。桃花落尽后的日子像小毛桃一样疯长,像屋前的老树一样铺天盖地地遮过来,人就像住在树间的鸟巢里,老屋便多了巢的安然。每一家的老屋庭院都会挎着前园后园,瓠瓜、倭瓜、葫芦从廊檐上沉甸甸地垂下来,一畦畦肥嫩的韭菜、菠菜、白菜铺满菜园,而紫豆角花、黄瓜花会爬上篱笆,合成一幅“廊生瓠,畦生韭,架生花”的田园小景。若趁早露去摘几只嫩瓜,备一顿清简的餐饭,薅一把园边的青草,回味一下躬耕陇亩的滋味,那就该是振斌先生笔下“不恋喧嚣市,乐从乡野游”(《回乡偶书》)的况味了。

雨季来时,屋后的水田蛙鸣一片,起伏不倦的鼓鸣响彻四野,惊落了小村人家的如豆灯花,吵得人难入眠。闻着草木灰温暖的气味,躺在炕上听着蛙鼓,会莫名地惆怅起来,天地无垠,来日未知,成长过程中那一点小小的清愁开始叩问萌芽的灵魂。于是,羞涩于这种莫名不安的少年会推开房门,摸黑捡起一块石头投过去,蛙儿噗通通地跳水逃走,以为偃旗息鼓,天下大安了,却不肖一袋烟的功夫,它们又杀将回来。“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是谁的句子这般碧绿轻灵,任由蛙声的天籁小扣岁月深处的柴扉短墙,并留在诗人斑斓真挚的记忆里。

振斌先生诗风清朗自然,蕴藉丰厚,既不乏气势恢宏之大观,又不少绵密婉约之细巧,更为突出的是,由于先生自童蒙始便陶咏于六书八法,对汉字的音形义韵理解与感受不同寻常,所以其诗词作品字工意丰、庄正典雅。就诗词的用字而言,不仅力求音韵和谐,畅如流水,也注重汉字之形式美。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本身就自带美感,振斌先生不期然天成其妙,达成诗词作品形神兼备的感官与蕴藉双美。

雨季时的故乡,性情如爽朗的家乡人,敢爱敢恨,豪爽不拘。幼时,祖父教我观云识天气的谚语,有一句是“早怕东南,晚怕西北”,而北方夏季西北方云来带雨的情况非常普遍,往往刚望到北山头上云带帽,不消片刻,大卷大卷的云花就飘到南山头,阵雨过处,天地一片潇潇漱漱,未待田里耕作的人们反应过来,转眼又雨过天晴云破,天染流霞,红绯满山,此景此境,非亲见不可为,振斌先生用“望北山云,南山雨,满山霞”简单几字,将北方夏雨时大千世界变化莫测的神奇与山野阴晴雨霁的自然气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写景不能“隔“,否则”犹有隔雾看花之恨”,而词之不隔,必须做到“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做作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作为词人诗人的振斌先生江湖数年仍不失其赤子之心,以真挚感恩之心写故居风物,如“水碧浣衣女,霞红染牧童”(《回乡偶成》)、“山风习习燕为友,泉水淙淙鱼作邻”(《春日回乡》)等句,无不顺畅达雅,灵动异常,不仅见证诗人博古纳今的诗词功底,更见性真情挚的为人本色。

离开老院的振斌先生,天涯羁旅,辗转仕途,不忘时常回乡探亲,每次往返必诗词以记。《闲情漫寄》中以故乡为主题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写不透的乡思,看不够的乡景,永远是诗人吟咏不尽的一缕纯美情愫。如果描景状物展现的是诗人对家乡风物的一往情深,那么故乡人情世故、邻里习俗进入诗词,则是作者内心情感不加修饰的表白了。

上元灯月夜,桑梓趣童怀。

对饮一壶酒,相看两鬓衰。

骑牛哼小调,窃豆隐深隈。

弄笛河边柳,掏莺陌上槐。

溪流欢野浴,雪壑坎薪柴。

草绿坡南卧,稻黄畦北栽。

同眠泥火炕,互戏谷粮堆。

百草鸭头岭,千珍鹰嘴崖。

时人多讳忌,发小不嫌猜。

叙语倾夤夜,醪香萦烛台。

未盟鸡黍约,已盼酌新醅。

——《癸巳元宵节回乡与发小把盏抒怀》

非常喜欢振斌先生的这首五言排律,借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与童年玩伴在山坡田头、溪谷雪壑、火炕粮堆尽情玩耍的画面,童趣天然,顽皮可爱,让人心意阑珊,仿佛重回自由稚真的乡居岁月。童年时,我也曾和玩伴一起追鸡赶鸭、偷豆掏鸟,钓鱼捞虾、挖菜牧牛,最快乐的时光当属晚饭后,窗台上点一盏油灯,在灯花摇晃的暗影里,趴在炕头上屏住呼吸听舅舅讲奇诡的鬼故事,听到骇人处大家惊叫着抱成一团;有时也和小伙伴们一边猜谜、读小人书,一边在火炉子上烙花生、烤土豆。童年的玩伴也许不一定能成为一生相伴的朋友,但是,却彼此将对方留在最深的印记里。“时人多讳忌,发小不嫌猜”,走过半个人生的风雨人间路,最怀念的依然还是可以同枕共眠的那个玩伴,可以与他赤裸相对,无忌袒怀,仿佛仍旧少年。少年时的一个快乐玩伴,可否慰籍平生?振斌先生诗云:过眼烟云皆忘却,老夫犹发少年疯。(《回乡逢生日》),是写小年酒后的意陶陶,我倒相信是“叙语倾夤夜,醪香萦烛台”后,与幼时玩伴畅饮忘忧的真情流露,一起走过的纯真岁月就在那里,无需鸡黍约,该相见的人总会相聚。

小年之后是大年。在天寒地冻的东北人家,过年尤其是头等大事,备年货,访亲朋,舞秧歌、挂红灯、放烟花、新桃换旧符,家家喜乐盈门。振斌先生说他幼时常常为村人写对联,一到大年,房梁、门框、牲畜栏贴得红红火火。孩童时诗人眼中的年,便是藏在红纸黑字中深深的欢喜,而写春联也是书法带给书法家振斌先生最初的快乐体验。振斌先生把家乡春节写成一幅喜气洋洋、丰年留客的乡俗年画:

瑞雪迓春回,小院冰篱六出飞。厨灶烟熅腾紫气,人归,水馔山肴腊酒肥。闾里乐团圆,接汉华灯似月悬。劲舞秧歌颠复醉,狂欢,贺岁烟花照九天。

——《南乡子?老家过年》

振斌先生诗词对场景、情节的把握非常到位,读者往往在他蒙太奇似的一帧帧画面里,强烈感受他内心激越却平静表达出来的诗情。诗词作者是带着镣铐的舞者,诗词创作的规则要求他们节制情感,精准选字,凝练表达,也许正因为节制与自持,他们的表达像春泉暗涌,平静下面蕴含巨大的情感张力。这一首《南乡子》,“人归”是词眼,人若在天涯,故乡总是缺少一位归者的团圆,再欢腾的场面也难免一些哀愁吧。而人归故里,即使无水馔山肴、接汉华灯,情感依然会一派狂欢。“贺岁烟花照九天”一句叫我欣喜异常,过大年时狂欢的场景如现眼前,想想聚少离多的人间,惟愿天下故乡的大年都红火如漫天烟火,惟愿天下游子都有个念念不忘的美丽故园。

记得偶然读到过这样一段话:“没有离开故乡时,故乡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咱们在画中嬉戏玩耍,却只能看到天尽头那遥远的晚霞。当咱们离开故乡时,故乡是一副挂起来的画,无论咱们怎样走进,他却始终隔着一层薄薄的纱……“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古来无数,多数都如此笼着淡淡的哀愁,时光难返,岁月无痕,乡愁亦是人生之愁的结集。但振斌先生关于怀乡主题的诗词却是明亮清澈的,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写诗词的新体验与新尝试,用明亮的欢喜代替忧伤的动人,或许本也不是体验与尝试,因为对于人海茫茫争渡半生的振斌先生来说,曾经沧海难为水,还有什么值得哀愁的呢?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梦思偏往故乡行,我愿借振斌先生的诗情,一路带我回家。

家和人庆自春深

莫谓庚寅无立春,

家和人庆自春深。

江南千里望乡月,

手足天涯共一轮。

——《南京庆元宵节》

家和人庆,是普罗大众最重要的个人人生理想。儒家人生四部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齐家作为人生需要投注经营的第一步。家齐之后,才可国治,才可天下平。

“不以浮名游宦海”的振斌先生于公于仕忠义正直,铁骨铮铮,对亲情却是百转柔肠,情真意切。我读《闲情漫寄》,往往是一面拍案其胸襟气魄的豪气干云,一面暗自低回其对亲情友情的细腻醇厚。于是,振斌先生作为一个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以其拿云之志,大气风范,经纶才智,令我慨叹景仰,同时,又以其对双亲的敬慕,对手足的拂顾,对妻女孙儿的呵护,让我感动萦怀。

振斌先生之父乃饱学之高士,“满怀学富成三绝,两袖清风慰九天”(《悼父》),虽遇时运不济,“凌云虚负,襟抱未开”,但老先生风神俊逸,学富五车,声名远播闾里乡关,且尊礼重道,致知格物,教子有方,“教子以德,乃读乃耕;教子以道,惟矩惟规。琴棋书画、经史子集;惟知是学,非礼勿为;仁义礼智,孝悌廉信,惟善是取,时好勿追。”(《三周年祭父文》)。诗书门第里深厚的国学修为,严整的家学训诫,为振斌先生日后高鹏远振的迢迢仕途,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打下良好的基础。言传身教,父志子承,范老先生节如松柏、气若兰梅的为人,必定成为其子心中一道处世为人的参照。振斌先生对父亲之爱,有生命嬗递的恩报,更是心中信念的支撑。父亲离世,先生伤心欲绝,“我欲乡往,家何以归?”如此一问,实在令人潸然。的确,双亲所居才是乡园所在,父母离世,我们便都成了灵魂深处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倘旋日月,宁弃簪緌。棠棣桑梓,鹡鸰善为”(《三周年祭父文》),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昔年可以再来,诗人宁愿放下那些浮世功名、凌云壮志,回归故里去承欢双亲以供他们颐养天年,可惜仙凡远隔,一望已是两茫茫。

“十载思娘魂梦断,一朝失怙砥梁摧”(《寒秋双祭》),诗人对双亲的思念之情切切,令人肝肠寸断,然而生命的更迭莫不如是,人生就是有涯与无涯之间一次次送别的过程,谁都逃不脱爱恨离合的考验。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如果振斌先生对父亲的敬爱之情可以惊天动地,那么对母亲的怀念则可谓痛彻心扉。诗人的母亲“五德一身具,美誉高于天,大小无亲疏,贫富不吝悭。”(《祭母文》),具备中华母亲的一切传统美德,赡老哺幼,勤俭持家,友善亲和,怀孟母之识,岳母之志,养育九子女成才,却没来得及享一天福就过早撒手人寰,诗人最深的痛当是子欲养亲不待的报恩无门。一位伟大平凡的母亲,便是世上孩童最好的老师,我们的一生其实都深深打上了母亲品行志识的烙印,母亲有多伟大,我们的心灵就能走多远。

布头线脑,慈母箧中宝。灯下层层细装裱,窗外闻鸡报晓。眼花腰惫劬劳,裁帮衲底连跷。千里行于足下,应知福路辛描。

——《清平乐·忆母打袼褙》

这一首词中所绘,该是我们回忆母亲时最温暖最难忘的场景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寸草之心,如何能报?天下有多少母亲,就是如此用一双皴裂的手,一根细细的针,怀着最朴素最无私的爱,无比艰辛地为儿女们穿绗出远及一生的慈爱。“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诗经·邶风·凯风》母爱就是夏日里这道绕绕长风,呵护抚爱每一棵幼小生命长成参天大树。

我的外祖母生了七个儿女,为了在那个物质匮乏、普遍贫困的年代拉扯大一群孩子,鸡叫头遍就要下田劳作,日头出来再弓着腰背回比她身量高出一倍的一篓猪草,勤俭操持、吃糠咽菜,也只能勉强果腹,一天的繁重农事之后,好不容易挨到天黑,又要趁孩子们熟睡之际,点起油灯为一家人缝缝补补到深夜。

我见过外祖母打袼褙做鞋,往往是东家借,西家换,拆拆捡捡,好不容易凑齐一包破衣服烂布片,挑出结实一点的抹平,刷一层面糊贴一层布片,几层粘完,用饭桌压实晒干,再按着鞋样剪出鞋帮和鞋底。衲鞋底很费力,一锥子下去跟着穿一针麻绳,再用力勒紧,这样衲出的鞋底才结实整齐。昔年的村夜,有多少朵昏黄的灯花摇曳,就会有多少辛劳的母亲在灯下穿针引线,有多少母亲在穿针引线,就会有她的儿女能敝衣遮体、体体面面地行走世界。“千里行于足下,应知福路辛描”,振斌先生念母之情,仿佛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情思,而是天下人都在念自己含辛茹苦的母亲,因为这人世上仿佛惟有“母爱”这个词,不用诠释,就能同样永恒地温暖我们的心灵。

母亲仙逝后,操持家计的重担自然落到振斌先生的长姐肩上。长姐如母,振斌先生非常敬重大姐,因为这位大姐也是一位大气淑娴、慈和贤德的女性:“德邻仁里,襟江怀谷,淑霖贤露。普惠爱心,慈和如母,”(《水龙吟·贺大姐66岁华诞》)。每次见到大姐,振斌先生都如回少年一般地欢喜,也许,是他将不能回报给母亲的情感都给了这位慈祥的姐姐了吧。

家和人庆,家和万事兴,振斌先生深知手足和睦是高堂父母的遗愿,作为长子长兄,一肩担起齐家之任,关爱手足,教引晚辈,诗书传家,行规守矩而不失清白家风。严父的训谕,慈母的疼爱,长姐的贤淑,手足的关照,赋予振斌先生深厚的心灵底蕴和心智支撑去半生行走。亲情眷眷如海,振斌先生倚着这片惠恩无尽的大海,去做了一位“率真当是本,孝悌乃为宗”(《遣怀》)的堂堂正正的人。

《闲情漫寄》里的诗词有一部分是写给妻女孙儿的,叱咤风云的勇力旋而变成温情的呵护,更见男儿的厚重本色。“庭台不喜乱花芬,惟羡蝴蝶独占春。绿瘦红肥凝雅韵,室馨缘有贵夫人。”《蝴蝶兰》),伉俪之好,举案齐眉,情深意笃,彼此都将是一生的扶持与陪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振斌先生诗词一贯大气洒脱,即使写夫妻之情也是少做缠绵小儿女状,但酌字用典让读者觉得别有一番细腻无言的恩情在。同时,他笔下对女儿成长的希冀,“索居毓秀寒窗苦,老凤更期雏凤清”(《赠爱女》),对她海外求学有成的欣喜,“归巢雏凤择梧树,弄浪潮儿济远帆”(《欣闻女儿过关斩将被录用》)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可以读出身为父亲难以掩饰的骄傲与欣慰。

振斌先生写外孙的诗词,可谓别开生面,他一贯以庄稳典雅见长的诗风陡然一变,转而轻松谐趣起来。“爷共孙儿学卖萌,对聊婴语忘年庚“,因为孙儿,一向沉稳干练的振斌先生变成了“哞牛啼鸟弄花姿”逗孙儿玩乐的老顽童。最可爱的莫过于《采桑子·弄孙乐》“孙是娃娃,爷是娃娃,老少顽童萌萌哒”,童心,童语,童趣,让人忍俊不止。含饴弄孙之乐也是人生倥偬的一种慰籍,“已知天命尚何欲,唯企安康享泰宁”(《述怀》),至此,振斌先生的人生也接近完满了吧。

乐智乐仁山水中

韶光逝水大江东,

三载金陵印雪鸿。

儒士骚人称旧雨,

龙盘虎踞冠今风。

痴书痴墨几窗下,

乐智乐仁山水中。

莫谓宦游皆过客,

梅岚竹露润诗翁。

——《履职南京3周年暨53岁生日感言》

家学童蒙的启迪和诗词书法的长期浸润,陶养出振斌先生浓厚的文人气质。性耽山水,情系田园是历代中国文人积淀而成的文化心态,在他们心中,山林泉壤是“文思之奥府”,是性灵滋养之源。《闲情漫寄》中收录的山水田园诗视野开阔,文笔俊逸,意气洒脱,展现出写实与浪漫主义手法结合后状山摹水所独有的诗情魅力。

振斌先生入仕途背井离乡后,在三十余年的宦游生涯里,足迹遍布五湖四海,但因公务繁忙,克己奉公,所以多数行走皆因公务来去匆匆,但就那短暂的一瞥,亦激起作为诗人的振斌先生心中灵动隽永的诗情,他以写诗的方式表达自己乐智乐仁于自然之间的诗人本性。

振斌先生的山水田园诗内容宽泛,或宏大辽阔,或细腻幽微。先生是斟字酌句的高手,他的诗词语言自成格局,或朗丽高远,明快畅达,或厚重风雅,意蕴高古,贴切地表现出物象的丰富与情感的细腻。诗词的表现手法也灵活自如,不拘一格,写实而不泥实,浪漫而不虚浮。经纶世务中的振斌先生沉稳练达,精明强干,于艺术实践中却是位任情任性、自由洒脱的性情中人,因此,他得于心源的诗词作品表现出的意象便是变化无穷、错落有致,内涵层次饱满,张力十足。

振斌先生诗词取景壮阔,气势勃然。“溯驱岷江八百里,危攀蜀道两千层。巴山羌水藏风月,佛寺经幡响鼓钟。”(《巴蜀游》)巴蜀风貌奇夺天工,入蜀如登天,溯江而上,诗人只借一个“驱”字,便将劈山过岭,吞云吐雾的江流之势,与豪气干云,不畏天险的人之豪情展现得一览无余。跨马扬鞭,驱水赶山,人的主动问道,与自然的被动应受,其实都是不可多得的大气魄,所以此诗意态新奇丰美,气势昂然。诗词即是敲字炼句的艺术,检验的是字简意丰的功夫,而恰恰是这推敲的煎熬正是诗词的魅力所在。巴山羌水自有风月,正所谓“云遮雾锁岩峰暗,碧水玄流泾渭分。”(《冬日登峨眉山》),云缠岚绕的深处,万年古寺肃寂,佛钟蓦然惊起,仿佛梦入徐克的电影《蜀山》,意境诡秘深邃而传奇。诗中一个“藏”字,让幽密的蜀地情境一呼俱出。

若说振斌先生笔下的巴蜀是野逸的横幅大景,江南故地则是一幅幅水墨册页,以时空的纵深沉厚为主旨,寄放历代文人雅士的性灵。振斌先生自辽宁旅职南京五载,对江南的人文历史、地物风貌熟谙在心,金陵羁旅,为豪爽大气的北方诗人性情平添了几许清幽婉转的柔润,成为他诗词创作的锦上花。

“千秋铁塔千秋笔,墨蘸长江写古今。”(《登北固山》)以险峻奇峭著称的镇江北固山,因三国故事扬名,奇峰秀塔,供人凭吊古今,因辛稼轩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而成为诗人吟咏的佳处。振斌先生此句想象丰富,喻体喻义生动贴切,高塔如椽,气势雄浑,山河风物无不见证社稷兴衰与人世更迭,历史如何写,后人如何解,全非人力使然,最后都交给光阴去评说。

江南风物文化底蕴沉厚,对人文景物的表现必然离不开历史角度的关照。诗人在秦淮河小住时,写南京便是“六朝文武帝王乡,石府钟山龙虎骧。不见堂前栖旧燕,依然巷口照斜阳。”(《寄居秦淮河畔而作》),历史已经嵌入景物的肌理,景史交叠,互相承载。觅旧访古,是人将古今世界交给自身去认证,又将自身投入时光的慢慢长河去体悟的一种途径。

层层叠叠的江南旧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诗人眼中的江南风物更是风致婉丽。比如,诗人笔下的瘦西湖是“桂馥橘垂香袭客,橹动影移歌满舟。”(《扬州廋西湖》)桂橘之馨香,橹歌之怡然,是江南的一张名片,而梅雨则是江南最柔软细腻的表情。振斌先生有一首写梅雨小景的诗让我分外动情:

江南适晚梅,

镇夜雨霏霏。

窗外蛙声乱,

悠扬透竹帷。

——《梅雨之夜》

晚梅开时,如散星碎粉,点缀屋角桥边,霏雨缠缠一顾再顾,天地一片迷蒙;小窗竹帘之外,蛙声清脆如管弦,悠扬入耳。窗下人静,是读书、挥毫、吟诗,还是想江岸的一处梅花?可谓诗境翩然。所谓诗以境胜,“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小诗所言之外的梅雨江南,山村水郭,粉墙黛瓦,枕河人家又是什么样的一番情境,不着一字,全任由人猜想。这首江南小景诗,清新幽静,疏淡悠远,逸致古雅,不输古人,其境之妙可以和王维之《辛夷坞》媲美,皆半出半藏,半隐半现,于无声处有声,无人迹处见人迹,深得中国古典审美三昧。

《闲情漫寄》中还有一首词也颇让人惊艳,“仪态翩翩,吴侬软软。小桥流水戏清浅。飞红点翠卷珠帘,竹楼一曲声声慢。”(《踏莎行﹒古猗园》),叠声词所表现出的音韵之美,让人缠绵悱恻,至于珠帘点翠、竹楼曼歌该是怎样的清心雅兴和怡人耳目,怕是“华实异用,唯才所安”,全赖才子的翩然之思吧。

半生仕途旅居的振斌先生,其书法和诗词都以大世面大气魄见长,羁旅的长度决定心境的宽度与深度。刚写完江南小景的册页,转笔便是“崔嵬横剑阁,滂沛下巉岩。崖立应无俗,云舒意近禅。已惊鸟道险,更叹挑夫难”的天柱山横幅,或是“挟雷裹电自天降,飞奔巉岩不勒缰。扬辔奋蹄三迭起,紫烟生处耀龙光”的庐山三叠泉竖轴,诗中磅礴之气与威慑之力,撼天震谷,碎风碾尘,不可多得。振斌先生的诗词作品以蓬勃无拘、张弛有度的笔力和丰沛饱满、收放自如的情思动人心弦,这是他诗词作品的独到特征。

说起行走,有一个场景令我难忘,记得前年夏天在圣彼得堡彼得保罗大教堂的庭院里休息,夕阳斜照,教堂清幽如一道未启的圣谕,巴洛克式的圆顶在晚照中显得越发神秘庄严,一位年轻俊逸的黑衣修士颀长的身影闪过侧门,他飘逸的长襟留在晚辉里。读到振斌先生写栖霞山的诗句“原是深山藏古寺,袈裟影曳夕阳斜。”(《栖霞山》)让我蓦然想起异域的那枚斜阳身影。因缘际会,眼中之景,心中之想因人而异,恰如读《红楼梦》,有人看到的是了悟,有人看到的是风月,而夕阳下的袈裟身影让人看到了什么?是血肉之躯救赎人间苦难的夙愿?还是名来利往梦幻泡影的空无?该是见仁见智吧。

作家在审山阅水营造意象的过程中,其实表现出的是一种参悟人生的睿智和性命相守的意趣。振斌先生是诗词家,书法家,仁智之士的笔端,总是别有轩翕自如的风景。振斌先生不赞同文以载道的担当,“诗者,持也,持人性情”才是诗文的第一要义。通读《闲情漫寄》中的诗句,性情美与风神美之外,还有一美,即色彩美。《文心雕龙》之《情采》篇论文采形成的机理有三:形文,声文,情文。所谓形文便指五色,五色错杂调配则成斑斓。振斌先生诗句所呈现出的瑰丽高朗之特征,与先生会用色有关。

“一畦春韭绿,满目菜花黄。牛饮金湖水,鱼翔白鹭岗。(《踏青》)绿叶,黄花,金湖水,白鹭岗,信手拈入诗行,就仿佛画家的几笔皴染,一幅春日小景淡淡舒展开来,朗丽悦人。类似还有“嫩柳桥边黄浅露,早梅驿外粉才匀”(《江南早春》),“瑞霭蒸山紫,佛香染阶红。”(《四月十八谒青岩寺》)等句,嫩柳黄,早梅粉,山霭紫,香阶红,修行家认为“五色令人目盲”,偏偏振斌先生爱五色之美,怡红快绿,清蓝亮黄,大自然的活泼生机在于纷呈的形色之美,振斌先生乐于接受这种自然之美,他半生颠沛而初心不改,达观应世,珍惜生命,在他的眼中世事清朗,万物和顺,情怀潋滟,自然引发出端然瑰丽的诗心。

如果说诗句朗丽离不开五色,那么意蕴沉厚则离不开准确的用典,典故用得好,能作以一当十的表达之妙。《闲情漫寄》中的典故往往信手拈来,意味无穷,博学约取的古典文化积淀与文字思辨能力可见一斑。

“寒食素笺名赤壁,乌台诗笔照黄州。不因迁谪生凄苦,行见山川且咏讴。”(《谒东坡赤壁》)最忆还是苏东坡,抛却历史中的政治因素,作为诗人的振斌先生,见山见水自由吟咏的文人式洒脱倒真的有点像“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词前辈们。

半游宦海半耕田

遣释劳形恋米颠,半游宦海半耕田。闲将余墨濡狼尾,信取残宣就马篇。随意撷来方惬意,自然挥洒最怡然。从心所欲不逾矩,世事苍茫有洞天。——《砚边偶得》

宋人词云:“平生宦海,是几番风雨,几番霜雪”。宦海沉浮,官场冷暖,世事盈虚,是兼济天下的有为之士不能回避的人生道场。宦海生涯,欲成就个人品行的高贵圆满并非易事,多少身不由已的煎熬、成败得失的考验、风雨在肩的担当,绝非普通百姓所能理解。所以,仕途宦海,是考验,也是成全,能恪尽职守全身而出者,经过锤炼的灵魂自然也是卓然自持,昂然厚重的,他们处于殿堂之高,却不乏傲世之骨,潇逸之气。

在《闲情漫寄》后记中,振斌先生曾这样写道:”回忆前半生的经历,可谓在半游宦海半耕田中度过,宦海沉浮,砚田浓淡,都在风霜炎凉中饱尝。”宦海之劳碌多艰,砚田之逍遥闲逸,是不易兼容的两个极端。古之先贤,才气纵横声名显赫者代有其人,他们才华入世,笔墨问道,成为后世为人为仕的典范。自幼饱读诗书,倾情古典文化修为的振斌先生,既能游弋于宦海的经纶世务,又能在砚田边钓雨耕烟,既不负宏图大业,又不违诗文墨道,同样做到了事业与才艺的互参与双修。

年冬,博闻强识的振斌先生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走入大学殿堂的幸运儿,年自东北财经大学毕业后进入财政金融系统,先后在中国农业银行抚顺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担任要职,“愿慕鸿鹏寄远志,敢为社稷策良篇”的金融才俊回顾自己的仕途,经历过“无意争春群鸟妒,有怀纵笔只身微”的逼仄,“蓄睿养精谋德品,卧薪尝胆砺刀锥”(《别抚感言》)的锤炼,也体会过“明主相骅遇伯乐,好风借力慰江东”的平步青云之喜。仕途顺逆无定,尤其对于固守品绩之人,更是险阻重重,宦海风涛中善于弄潮固然是种能力,但是自身谋德谋品的修为与出众的专业才华才是为官之本,揽权弄术不过为鱼虾之戏,终非人间昭昭正道。上世纪九十年代,振斌先生凭自己逸群之才和澄厚品行,成为辽宁省金融系统乃至全国农行系统最年轻的厅级干部和最年轻的高级经济师,成就一段年轻才俊的佳话。浮世纵有波折,千里马亦难遇伯乐,但对于才能卓著之人,其才德品绩之默默馨香像熠熠明珠,在合适的时机总会破土而出。年千禧之年,振斌先生走马上任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沈阳办事处总经理,开始了他新的人生历程。

花开花谢几时鲜,爱遣春风上笔端。

好马识途知路远,良禽择木为林繁。

人无傲骨节常媚,室有幽兰气不凡。

五善五威彰品绩,风鹏正举戾云天。

——《“长城”寄语》

人有傲骨,才能胆气轩逸,仕有德品,才能风鹏远举。振斌先生为人为官尚品尚志,所以谦恭敬业,品行澄清,业绩卓著。在长城资产工作五年后,他写道:

耕耘播雨五春秋,傲立长城誓愿酬。

日读每求家国计,梦思总为稻梁谋。

摩星揽月添豪气,入海弄潮增壮猷。

今日放歌须纵酒,扬帆击棹泛中流。

——《五周年感赋》

如鱼得水,如鸿在天,大志在怀的商海才俊,其壮志,其豪气,其为家国计,为事业劳的誓愿已酬,此中的艰辛与磨砺,在诗词中隐约可见,正所谓“墨迹权当足迹留”。作为仕途中人,尽职尽责,胸怀壮猷,事业为重的品性总是令人肃然起敬,而诗香墨韵的点染更为精明强干的振斌先生增添儒雅智慧的光彩。

振斌先生很早就在笔墨游艺中自觉道艺互参的相契,在光风激越的仕途上,佐以知白守黑的笔墨人生。关于书道与世道的关系,振斌先生总结为:以书道悟世道,以翰海参宦海,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社会万象无不在平仄、黑白中映射”。从书道悟世道,自书法悟仕法,通过诗之起承转合,谋篇拈字,书法之提按疾徐,章法布局的长期磨练与陶浸,振斌先生体悟出道艺相通的奥义,他将管理当成艺术,将仕途作为艺途,作为职业经理人,在轻重缓急的衡量、宏观微观的谋略过程中纵横才思,运筹帷幄,开拓性地实践了现代企业管理之路。

振斌先生的书法筋丰骨健,神采朗然,不仅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孙过庭语),而且“能寓性情、襟度、风格于其中”(郝经语),以至“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刘熙载语),“书者,如也”,见其字如见其人。艺品源自人品,人品决定官品,振斌先生为官自有原则: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名,唯民唯实唯人性。淡薄名利、务实亲民的领导者,必将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组织文化的核心,他创建出文化寓于管理、快乐融于工作的组织氛围,也带出一支业绩显著的精锐团队。

振斌先生关于仕途履历的诗句明心见性,情感丰沛,足见其刚直秉正的傲然风骨。

关乎书法,他有诗:

银笺紫砚酿绵醇,濡墨长毫劲染春。衄挫豪芒凝古魄,起伏锋杪耀芳辰。法无定法须遵法,箴有金箴勿泥箴。奏出无声纸上韵,云烟星雨展风神。

——《砚边心语》

关乎诗词,他写道:

秉性孤高傲世雄,兰心竹韵骨铮铮。循规励志遵天理,乐善修身秉德行。花月虚实名淡淡,风云舒卷禄轻轻。起承转合任平仄,南北秋冬自纵横。——《周末闲笔》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笔墨是人生修行的入处,书以遣怀,诗以任情,皆在一个以“意”当先。振斌先生淡看浮世功名,借诗词书法遣释劳形,砚边参问世情,敲句以慰胸臆,做到从心所欲而又循规循理,励精图治而又悠逸自足。

误入歧途若许年,仕风宦雨奈凉炎。

唯耕唯读修家国,克勤克俭承孝廉。

花径蓬门多谢客,雕栏玉砌不谙檐。

愿汲书墨留香久,劲舞长毫蓄美髯。

——《错位》

风雨炎凉是世相,心念韧拔是自性,往往趋炎附势的钻营者为仕而仕,以仕为荣固步自封,而德才兼备者常常在仕而不以为然,念重的是家国事业与德行孝廉,这便是人性的错位,但少有人会有如此心明如镜的反思。振斌先生笔墨悟道,诗文明志,看淡名来利往的熙熙攘攘,所以始终于官场中保持清醒自律的操守与独立人格,保持平静修持、豁达乐观的心态。我在读《闲情漫寄》中宦游主题的诗句时,屡生错觉,振斌先生心性端然明透若此,颇具古贤人之风神逸气,不知像哪一辈古人。

年后,振斌先生履职南京,开始宦游生涯。天涯羁旅,这个词的外延很大,关乎人在天涯的性灵探索与辗转。读古诗词,关于江边塞上送别的话题只是序言,而客船夜半,孤蓬万里的宦游之路,才是一篇人生求索的正文。旅居金陵之后,振斌先生诗词作品的内容也开始出现新的元素。如果前期的诗词饱含挥斥方遒、披荆斩棘的豪气,抒发青云直上、壮志将酬的快慰,那么接下来的作品则慢慢突出人在仕途的洞察与反思,德艺双修的洒脱与自持,同时不乏对生命细节的品味与内心感受的描写。“不以浮名游宦海,但凭翰墨写春秋”、“当官乏政术,持本具良方”、“崇仁厚德立人本,笃学勤耕承世嘉。粪土冠緌阿堵物,惟将清踵付铅华”这样的句子是深彻的自醒,也是明智的自勉;“平生怠问功名事,天命更痴翰墨情”、“不求世事随人意,惟愿诗文钟我情”,他一直深爱的诗词与书法日渐成为人生羁旅中的心灵归宿。

宦游金陵的时光匆匆而过,如紫金山上的日光月影悄然流转,年振斌先生结束金陵羁旅入京,诗文中更添一份回顾宦海行迹的慨叹与自省。“旧业已随征战去,但凭梦里听潮声”、“尘世飘飘类转蓬,悲欢荣辱一江风”,走过宦海行舟的岁月,曾经封疆守域、运筹帷幄的风华都交给了时光,曾经披荆斩棘、辗转东西的荣耀也都归还给了过往。

人情,世味,所过之处无非黑白浓淡而已,回首看,终也是好风吹散无数。值不值得细思量,留不留得墨迹与足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半程,回首来处,绝少陆放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苍凉,那一腔经过千锤百炼相伴半生的傲然豪情犹在:“仕何如,志何如,硬膝强颈天镕铸”、“难得低头惟读史,偶来屈膝为嬉孙”、“半世风尘行道义,一腔肝胆鉴清溟”,无趋炎附势之媚,多务实旷达之心,这份铁骨铮铮的气节,坦荡无拘的襟怀,该是一个人最不可多得的品质吧。

结束语:读完《闲情漫寄》,随振斌先生诗句走过三十载葱茏岁月,人生波澜壮阔,翰墨余韵悠长,时时掩卷而思,依旧心意难平。如今,振斌先生的诗词、书法创作和人生境界皆已臻佳境,沉淀之后的诗情如酒醇,笔力能扛鼎,时光的足迹在字句间依然温情朗润。所有的光彩都是过程,持黑守白依然是壮士初心。黑白即为操守,浓淡便是心境,平仄才是人生,曾经沧海之后,世事本就如此简单明了,只是“天地无情终有梦,江河有爱亦无常。”(《回访江宁》),有情无情、有常无常间,天地长存,江河长流,谁又留下一片缥缈孤鸿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hl/70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