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因为疫情的影响,很久没有登山采药了,再不进山胸口都有些憋闷的感觉了。刚好五一假期,我们的小分队来了一次密云登山采药行。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经常进山,亲自看到野生草药的生长环境,看到它们的形态,都能对草药有新的心得和体会,再加上向当地人的请教,更能发掘出一些新的用法,甚至会发现某些药的真实功效,其实不在书本中,而在当地人口口相传的实际疗效中。
这次我们的向导可是非常厉害,因为当年曾靠上山挖药补贴家用,所以周边的山里都是轻车熟路,什么地方某种草药多,都是门儿清。我又跟着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看看我们都找到了哪些宝贝吧。
上图为地黄,地黄在当地可是太常见了,可以说遍地是地黄。
上图估计很多人都不认识,但一旦知道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大黄”,估计大家都会发出“哦”的恍然大悟之声吧。去年曾去内蒙,当地人会摘新鲜大黄梗来制作一种胨状的小点心。
这个草是不是长得挺好玩的?我第一次见到就是觉得挺有意思,但我们向导叔叔说“这个毒性很大,能把小羊毒死,他们叫“猫眼儿””,后来查资料发现这就是中药里大名鼎鼎的“大戟”,逐水消肿最峻烈的非他莫属。
上图是葛根了,当地也很常见,但大部人都会觉得葛根是长在南方的,连我之前也一直存着这种念头,没想到密云山中的葛根也非常多。
上图的是苦参,很多人都知道“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句话,但我告诉你,实际上,中药里最苦的应该是这“苦参”,第二苦的是“龙胆草”,“黄连”只能算个探花而已;我是亲身尝试验证过的,不信的同志可以自己尝尝啊。向导叔叔说“这个苦参,千万不要挖,因为它的根太深了,有两米多深”,这就是实际得来的知识,不是上百度一搜“看到苦参,赶紧挖吧”。
上为“玉竹”,如果不是实际来山里见过,真的很难想象出它的样子,或许永远都停留在书本上的“玉竹养阴”。
上图是“藜芦”,我们中医有“诸参辛芍叛藜芦”这句说法,说的是各种参类的药都和藜芦相克,不可以同时使用,藜芦在当地被叫做“大叶芦”,都知道它有毒性,也没人去挖它,牛羊也会远离它。
看到山上大片的白色花了吗?当地人叫“蚂蚱腿花”,流传着一句“蚂蚱腿开花狼下崽儿”的俗语。
上图为“漏芦”,野生全草也是第一次得见。
这棵是“射干”,有密云人管这个叫“小扇子”,这次爬山只见到这一棵独苗儿。
上图为“远志”,我们中医大夫可能都会背一句“远志茯神共养神”,但真见过远志全草的估计没几个。
上为“天名精”。
向导叔叔正和我聊天说“平时牙疼,会上山来找点土黄连,泡水喝了很快就好了”,正说话的功夫,刚好被他发现了土黄连,也是运气不错,赶紧装到我的非专业小袋子里。后来我查了一下,这个应该是“刺黄柏”,小檗科植物,功效类似。
上图是临床很常用的“知母”,如果没人指引,这个真是认不出来,它不像大戟那样吸引人的眼球,然而当地人都知道嚼它的根非常解渴,这其实就是我们“白虎汤”中用知母的原因啊。正好我前一天晚上给向导叔叔诊脉,开的处方就是白虎汤的底方加减,没想到我这成了“班门弄斧”了。
这次主挖的是它——黄精,为什么主挖它?因为想用它做个“黄精炖鸡汤”,哈哈。运气很好,遇到一棵食指粗细的黄精,可惜挖断了。黄精的故事非常多,可以算神仙之品,古人修道修仙,一般都喜欢服食黄精。
除了黄精,我真正带回家最多的就是“穿山龙”干燥的藤蔓了,当时就觉得回来做装饰会非常搭调,果然没有负我。
每次爬山采药归来,都是收获满满,有时再读古书,甚至可以直指其非,为什么?因为有底气,这个药我见过、挖过、尝过,有些书明显是腐儒坐在书斋里的摘抄之作,人云亦云而已。其实,我们登山采药,这就是我们中医的药理课啊,如果我们只是坐在教室里学中草药,那怎么能深刻的体会某味药的真实药效呢?没有深刻的认知,怎能有良好的疗效呢?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走出去,再实际去考察各种中药的原生环境。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