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忻州西水马川中的阁楼山,山下靠南附近就是刘家山阁楼山也叫阁楼棚山,碑文亦有合芦山,主峰海拨.5米,山体西北—东南走向。由太古界花岗麻岩组成褶皱断裂剥蚀侵蚀中起伏中山,属云中山支。山腰有一小池,水常流不溢,先人来祈雨,修盖天池庙,有弘治、正德年号功德碑记载。盛产石英及药材。选自《山西山河志》1今岁是庚子年,遭遇疫情之难,有多人把各庚子年的往事汇总,不是偶遇,却是巧合。人类在历史上进程中,总会发生令人意想不到了事情,打乱正常生活。任何事物发展,不会是突然形成,而是有着内在原因和外在因素积累而来。其他庚子年事件不太注意,不由想起了年,发生在忻州刘家山村八位传教士的经历,他们为了避免追杀在山村土洞里隐藏了二十多天。同是庚子年,我们为了躲避疫情,龟缩在家里不敢出去。同样的鼠年,老鼠就要藏在洞里,好在如今的我们比他们幸运的多,能熬到出“洞”的那一天。去年有邻村老乡打听,有人想去探访刘家山历史上传说的“洋人窟子”,因为光绪庚子年洋人的事,已载入史册。我想是因为他们悲惨的遭遇,记在史料之中,他们为传教献身,会有人去崇敬他们。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些村里草民,为了躲避,扫荡的日本人,也曾藏过一些村外的土窑洞,这个要不要去看?不论基督和佛教或其他宗教,生命都是相同,而他们是为传教而献生,草民则是“苟且偷生”,加上对于民间历史的不太重视,草民的事不算事,也就没有什么纪念意义。说实在,那个遗址,坍塌多年,那个村的人多移民忻州了,没有向导很难找到。忻州市忻府区刘家山村(现在地图为幸福村),是个很小的村子,因为光绪庚子年八位传教士,在此藏身,让国外的人也知道了,这个不太出名的小山村。年6月美国普度大学的张海燕教授与忻州著名学者、历史博学家任复兴先生,相约忻州历史研究者薛喜旺老师,重走了一下(根据“忻州英浸礼会逃亡日记”和有关史料记载)八位传教士的逃亡路线。
付家庄村村委会
我们村是付家庄村,是离刘家山最近的村子,对于这段历史,外来人要找寻起来就非常困难,即使按地图寻访,也会走一些弯路。许多研究或爱好历史的人,想要还原历史,但是经常事与愿违,实际上历史很难还原,历史只是一些碎片和线条,只能由后人去条理编织。就个人而言,自己所走过的路,所发生的事情,虽然记忆连贯,要真实还原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少有时间和地点的差误(除了一些人有写日记的习惯,或者自己每天拍个生活纪录片)。不凑巧的是,我们村因祈神之事,与邻村人信教产生了宗教信仰不同,祭祀和祈神方式的民俗发生改变,因而在民间有了不同的生活观念,也被写进书中,村里的人没有看过书,也不是很了解百年前的事,包括刘家山的人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也是摸不着头脑,毕竟过了一百多年。不过对于两个村子里上世纪出生的人,都听说过“洋人窟子”的存在,至于是什么来由,没有人能说清楚。网上看到张海燕教授他们整理的寻访忻州义和团运动中的历史调查,基本符合当时历史情形,但也有个别地方,在描述上有失客观。其实,不论基督也好,佛教也好,都是劝人向善,传史者多以秉笔直书,但直书者有几,正是董狐之后“无史官”,历史真是会打扮的“小姑娘”吗?付家庄,古时写傅家庄,建村时代不详。离村七八里,北冯村北米的河川东岸岩石崖壁上有石刻,据壁面题记载,开凿于北魏孝昌二年()。现在可查书面资料除了忻州万历志,其他只有碑刻,但是处于乡村的碑多被损坏,遗失较多,无从考证。即使有万历《忻州志》,由于地处山乡僻壤,鲜有记载,地属忻州西南集贤乡水马都,明“护道正司印一在傅家庄”,由于没有什么大德大贤人物,史料记载无法关联。直到清光绪庚子年记录这样悲伤的历史。北冯村北石佛湾北魏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昌二年()按照八位牧师直抵刘家山,这一历史,说明邸克松牧师或其他人来过这里,这里离城远,村里信教的人占多数,群众基础好。下面先看下这个事件来龙去脉:这个事件发生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年),这一年义和团纷涌而起,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对于义和团的运动,不是历史学家,也说不清道不明,但是有些事情往往是随着时态发展而恶化的,也有一定前因后果。义和团较多的河北、山东、天津,这里的人大多能使枪弄棒,都爱习武,一方面是遇到自然灾害,民不聊生,再一个是宗教信仰不同,与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改变,也是各地发生惨案的导火索。文中所述就小小付家庄与邻村因信仰不同,集资修庙引发纠纷这点小事来看,而集中到全国就自然引起各地乡绅社首与民众对教会的误解,加上清政府无法协调民间的矛盾,而引发一场国难。康熙早期与洋人有所合作,对于这项禁止,康熙表示不能接受,这就是宗教信仰不同,引发的社会矛盾,经年累月的发展直到爆发。刘家山村里的人大部分信教,所以不拜中国神,在封建社会,在儒家礼仪的一统下,思想没有开放。即使现在各宗教,也是异教相斥,有的同教不同教派的观点也不相同。哲学思想就百家争鸣,各显其能。
下面是记载八位牧师前往刘家山避难的过程:这八位传教士,在刘家山避难二十多天后被清兵抓捕遇害。正如张海燕教授他们寻访路线一样,是从忻州西门内的三家店出发,因为李提摩太在此传福音,后购置了四十多亩地,修建福音堂。这个位置位于忻城西北角,是城内最高点,但这里却有面积不小,从《明万历忻州志》城图来看,这里有西文殊寺,在北城门东,北医院附近,有东文殊寺。去年十月去西门转几圈,遇到一位放羊老者,听他讲了三家店的来历,只是民间口头观点不一定正确,也稍微有了点印象。他说一进西门是车马店,来了生意人都住在这里,进行采购物资转运。后面有一座寺庙,因为这里正在改造,一个个经幢散落在地上,有的上面写的兴化寺,不知道和文殊寺是不是一回事,但都是这个方位。至于寺院后来衰落还是什么原因,不太清楚。到清光绪年间传教士在这里开展工作,有车马店,有基督,有佛教,南边还有白鹤观,真是“三教九流”之地,可能是三家店的来由吧。年前后,五台山普寿寺准备在此修建佛教静修禅院,邸克松后代及信主的教授学者联名抵制此事,社会各种压力,寺庙盖了一半,十多年了,不了了之,现在政府开始改造,教堂不复存在,寺庙也不知如何处置。这位强势巡抚毓贤残酷对待洋人,也是八国联军进京导火索这是西门三家店兴化寺遗迹据考古研究北宋这里就有了尼姑庙,金大定二十五年所立经幢
忻州兴化寺比丘尼明济预建幢铭
年5月,五台山普寿寺在三家店修建佛教静修禅院
邸克松牧师后代联合基督教与国内学者联名,认为此地为英浸礼会李提摩太在此购置四十亩范围,建了一半寺庙主体停工至今
邸克松后代写给有关部门的信(张海燕博士翻译)
八位传教士出了西门,只能向西出发,因为那时西门通南面的路不是很通畅,主要是往西面的地方走,不必细说,开始爬坡,走钱塘沟(南沟),依堤,过西王,不知从哪里走,古代也可能有其他路径,路转向南,到南张村,来到教友张治国家中,从这里稍事休整,向刘家山出发。清代的《忻州志》庄里村和磨里村还没有合并成庄磨村,不知道当时沿着河床是如何行进。从南张出来到小庄村这一段牧马河北岸,古时从这里到庄磨不如从阴山下较为宽敞的河滩过河到上曹庄村前往庄磨。这一带应当车马不好行走,如果走这一段,他们就要弃车马而行,到小庄村方向,也可不过河往北社村方向走,北社村往西北方向,河宽平缓,过河即可到远益梁口。如果要走庄磨就得先过河,这是逃亡路线,应当以小路为主,大村大镇义和团不可避免。对于南张村到远益梁的这路线,由于不清楚当时道路状况,不好判断,具体走的哪里,传教士自已也不清楚了。张海燕教授他们从西社村到碾沟的十里沟猜想,当时这里没有大路和车路,人只有从向阳的山梁行走,这条路是豆罗到付家庄一段省级乡村公路—豆付路(全长25公里,前几年乡乡村村通油路时,因为付家庄乡政府撤销并入三交镇,与庄磨来往渐少,老百姓说这是豆腐路,这名字,就没人再修),修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下面是张海燕记录的路线,表明苏自来是从这受伤的,这就是属于推断历史,也就是经历者觉得古代会是这样子,其实他们走的不是这条路,奇村教友是北面而来,不应该超过刘家山和付家庄南面,有点南辕北辙。请看他们记录,然后慢慢分析:用《忻州志-艺文志》中古人李之华诗形容远益沟老爷庙渠很恰当:“山势何峭凌,苍崖屹两壁。一涧恰中通,万松覆若幂。滃然见流泉,苔钱绿欲滴。幽鸟静堪闻,间花香可觅。羡尔岩栖僧迹与心同寂。”下坡处有一小庙,已被大树所覆盖。在山坡阴面松林中有鲜蘑、草药、山丹花。
张海燕博士地图修正版应走粗黄线,但是不能开车,只能步行。
付家庄到远益梁只能步行,原来能走车马道,是清代开凿而成。据说远益梁村也是信教,过去每年十二月要过平安夜,虽然传教士日记没有提到路过此地,按行程时间肯定在某地耽搁了,如果远益梁村信教,在此停留是非常正常。据远益梁村降宝楼回忆,村里信主的老人们口头语是:“哈利路亚”,赞美耶和华的意思,中文大意是与主同在,谢天谢地。后来移居付家庄村的刘家山村民安怀,在上世纪经常用此口头语。刘家山与远益梁村也有亲戚来往,也多是因信主来往产生的亲戚关系。
年7月30日(周六),石衡潭靳瑞廷组织“重走传教士逃亡路”也是按张海燕博士绘图路线
不论付家庄村的人也好,刘家山的村民也罢,在上世纪或相当长的时间,外出都靠步行。他们向西去西观、团峪沟、柳子沟、大(音代)同沟、羊圈沟、罗家会都是翻山而过,而不绕行。到东边的远益梁、岁兴、西社、庄磨、平社,一律经过远益沟。包括古代付家庄村进忻州城,都是这个路线,其实和传教士往刘家山路线是一条路。到了远益梁口,从这里一直往西是就是付家庄村东口。他们记载的六月初四,到达村口看到有请神的活动,为避免村人发现,他们就要退回山谷,如果按张海燕教授所走路线,一过十里沟山口是碾沟村东口,往北行进到张家庄村,五里地才到付家庄村口,如果这时退回山谷是不可能了,因为前后有两个村子,这也是因为远益梁没有修成公路,而且只能步行,所以导致路线向南偏离五里。(在修十里沟那条路时,其实付家庄村是公社,先规划的是远益沟,全长只有五六里,当时这里有工事光缆区驻守,没有协调好,怕影响工事。后来连队想修了,公社已经在碾沟的十里沟修成,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没有能力再修,就此作罢,但也是付家庄村人的一个痛,这条路要修成,历史就是另一个方向了)。下面再仔细把远益沟和付家庄请神的事,进一步探讨下。远益沟位于付家庄村东,是上一级山区到下一级山村的渐变过程,两村一二里中间,有地层断裂带的小瀑布,也算一小景,这里地势险要,向阳坡上有一关帝庙(已废弃),人称老爷庙渠。这小溪的上游,出水处,水四季恒温,还生长成类似小虾米生物。瀑布下面到七月天最热时,由水藻受高温形成的水木耳。自古都说这里的水好,年非典那年,来取神水者络绎不绝,因庄磨南殿有碑文记载,有年出现“瘟灾”,有村妇回娘家,避于下游,未得感染,传来神奇。随同张海燕博士前来的任复兴老师,是对历史知识,极其渊博,对民间民俗也深有研究,肯定会有更深的理解。付家庄村比较有名的是“弘教院”,旧址在今粮站窑洞上面西北角附近,村里老人有记忆,口称“观圃”(音是这样念),听说是三教合一种宗教形式。明万历《忻州志》记载,,咨询有关道教的历史,“护道正司印”,忻州只有能一个,应放城西门内的白鹤观(亦称天庆观)内,因为是那里是忻州道观管理机构。村里有关帝庙,在村西,也还有其他庙宇,建制不大。几百年前,有一村人从外地背回一神位,曰西岐王爷,村人迎回,在村东盖了五间正殿,迎神祈雨颇为显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神庙兴衰,主要是香火旺,则能延续,否则也要废弃。西岐王在祈雨上为乡人折服,屡试不爽,还被阳曲外乡人请去求之。按传教士日记中记载,有传闻天旱,是洋人搞的鬼。查看庚子年历史,记载是有旱情,忻州有俗语,“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四月有雨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六月初四在中国宗教祭祀和村里请神都没有传说,村里唱戏旧时,多在四月初或立秋之后的七月(立秋二日挂锄钩,唱戏跌跤闹红火)。在人类没有征服自然界时,对大自然是格外崇拜,所以到处是神,有山神,土地,河神、风神、雨神等不一而例。六月初六称为“陆月陆”,下五村要到阁楼山下去“礼牲”,各村人要虔诚上山,把供献的羊扔到一个泉水小池,村里人称“洗羊池”,羊出来之后,打个冷颤,一抖身上的水,它将为成献神的礼品,宰杀后做成羊汤,祭神后大家齐喝羊汤。太原小店流涧村也有六月六喝“牺汤”的传说,羊汤味引飞来一群鸟,解了蝗虫之灾。古人祭祀有一定道理,不论“礼牲”和“牺汤”,这恐怕就是“牺牲”的来历吧,总体说是为神供献,这个历史很久远了。按理说,六月初四没有请神的节日,不好推断,如果按六月农谚:初一有雨,初二晴,初三有雨半月淋。这两天没有下雨,农民可能会商议祈雨活动。付家庄请神祈雨活动,一定是西岐王,活动是从村东正殿请出,抬到村中神棚就位,就是张海燕博士探访付家庄村里的庙,其实这里不供神像,只有祈雨请来。神棚建造时间为大清嘉庆贰拾贰年(公元),宽三间,座西朝东,整体为卷棚建筑,房顶加一悬山顶建筑小阁楼,上下相通。戏台在神棚东面,戏台座东朝西,现址不存。村民会在这里供奉祭品,头绕柳枝,五体投地,口中念念有词。这个请神的活动,只一出远益沟就会看到,正如传教士记载一样,赶快退到山谷之中。咱们再说,神棚的事,这里只是西岐王摆驾的行宫,并不常住。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一段不寻常的岁月,村里的神都没有了,村外的正殿成了学校,神棚所在地北面盖起正房,成立了付家庄公社,后公社移到村东,这里成了村委会。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会叫村大队,买了一台电视,因为这里比较宽阔,外头队里的人晚会常在这里看电视(有一年凌晨一两点两个盗窃者,把电视拿毛毯子裹起,从房顶越过,刚走不远,遇到村里油坊姜双印,正挑水打了正面,两人扔下电视,慌不择路逃走,后来那电视还没摔坏。当时村大队院还住的一个看门人,他睡着没有察觉。)。大约在上世纪和本世纪之交,神棚有坍塌危险,村里派人进行修补,又在那里写了五个神位,分别是正中西岐王(写作西齐王,因为不知神的来历,只能音随字走),两边是黄陀王爷、黑龙王爷、最边两头为天池爷爷和天池娘娘。天池爷爷和天池娘娘供在阁楼山腰,祈雨时请下来,下了雨再送回去,到阁楼山还愿。看来古代西岐王要和阁楼山天池爷爷联合办公,彼此合作。这个合作其实不是偶然的,到所有祈雨不灵验的时候,必须上阁楼山的天池去祈雨,天池爷爷和娘娘就供在天池不远处小石庙里。天池就是一尺见方的自然形成小坑状,传说是水低了就是旱了,水满就涝。每到祈雨时,轻轻把柳枝沾点水往外撩,不可动作太大,要不马上暴雨倾盆,以前上山刨药材的人也遇到情况。付家庄村一带,夏天的雨,基本是从阁楼方向来的,老人有经验说“西山戴帽,回家睡觉(看到西山有乌云,表示有倾盆大雨)”。付家庄公社时期,有一年遭遇冰雹,粮食减产,公社领导到县里汇报情况一段话,也成村人的笑谈。他说道:“阁楼山来了一股黑云,从于家沟打到南冯,不是我领导无能,是老天爷无情。”这都说明阁楼山顶的云是水马川下雨的征兆,所以古人对于阁楼山祈雨,是非常重视。年是张海燕博士他们来拍了相片,回去文章中,把供奉西齐王爷神位,写作:“神拳XXX神神位”,把供奉天池爷神位写作:“神拳关法爷神神位”,还断定这与百年义和拳有关,确实“神拳”与“供奉”有几份相似,这样写真是煞费苦心。如果每家的天地爷,会不是供奉(神拳)天地十方万灵真宰神,实际上悬天阁楼上还有神位,是玉皇大帝,也可能成为“神拳”玉皇大帝。同来都是历史学问大家,他们肯定经历那场“文化革命”,会有原来“神拳”的东西留下这里,即使有,也不可能他们描述说那几个“拳神”。不论那派宗教,都是友好向善,只有合作才能共赢,为什么有的人要谈“利玛窦规矩”,说白了世界宗教的哲理就是劝人向善,和平友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道家的无为,佛教、基督教都有包容、宽容,容人容己,方为大道,才为圣果。主耶稣救了外族人撒玛利人,这外族人还回来归荣耀与神,弥勒佛大肚能容,神爱世人,人却不爱所有的神。因为信主是唯一的神,而中国宗教神众多。《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3章第4小节: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3章)上面所说的情况,再看下面的文章,一看便知。供奉天池娘娘神供奉黑龙王神这是位于阁楼供奉玉皇大帝神位
公元二零零年农历九月初五重立小檩
卷棚顶三间加悬山顶小阁楼
大清嘉庆贰拾贰()年五月初四建立
实际上历史很难还原,如传教士是六月初三早上离开忻州,到南张村三十里地,坐在马车也快,也愚氏撰写的《忻州英浸礼会流血记》记录经七十里方到刘家山,如果按张海燕博士走的路线,也不会有七十里,但确实是从南张村到付家庄这段路程走的进间较长,具体情况也可能是他们走的超过路口再返回来,就耽误几个小时。从南张村到付家庄正常步行差不多是三、四个小时,而他们到达付家庄是初四的早上。遇上村里请神的活动,退到山谷,到达刘家山时间初五早上。也有人说以前从南张村出来到庄磨镇,要从阴山下过河到上曹庄村,再往庄磨镇走,因为南张村经小庄到庄磨这段于牧马河北岸,河岸太高,不利于行进过河。而到阴山这边河床变缓,便于过河。古人云“阴山吃石,盂县屙金”,闻名世界的豆沙,就是因为牧马河从北向南而来折转东去,急流变缓。也可能当时有小路可以行进,现在不得而知。之所以到付家庄走了七八个小时,或许是因为信徒会有使者前行,送信到远益梁,再让远益梁的人去刘家山送信来接传教士。这样可以理解传教士应当在远益梁村,呆了一段时间,初四的清晨出发到付家庄村口,遇到村人请神活动。这是进入冯西沟(也可能叫风喜沟)和崴沟的必经之路,风喜沟在北,崴沟在南
这是阁楼山下风喜沟,原先有戎姓和边姓居民,后全部移居刘家山。照片为刘家山村民赵建明提供。
这座山下面就是崴沟,就是传说“洋人窟子”所在
这是传教士后来为刘家山修的学校,村里人记事起,就有这个学校,教室的桌椅是连体的,都是传教士捐赠。现在原址已不存在了。这里是刘家山村口
刘家山先有岳姓、苏姓和安姓人家,其他多为后来移居
现在刘家山已经整村移民了
这里原来是住人的窑洞,已改造成农田
刘家山村沟北面翻过去就崴沟,原来传说的“洋人窟子”
八位传教士初四来到远益沟口,从这里到刘家山就能对上去刘家山五六里的说法,如果走碾沟(碾沟距付家庄五里地)的话就是十里开外了。张海燕博士推断是退到磨脑山,其实是远益沟。传教士六月初五就赶到刘家山,而初六又要有人上阁楼山来过六月初六,刘家山村就是阁楼山下,所以这天更加小心了,下面五个村的人,付家庄,张家庄、下水马、观里、于家沟,要来阁楼山“礼牲”,六月初四祈的雨,下午就下了雨,更显灵验,而六月六也可能去阁楼山向天池爷爷和天池娘娘还愿礼牲。那时各村里人全认识,隐藏八位外人,很快会被人知道的。这八位传教士在刘家山困了二十多天,其实村里农民,实际不会管这个闲事,农民都怕事。付家庄因集资修庙与刘家山素来有意见,这也是由于宗教信仰引发的民间矛盾。刘家山因为信教,不赶庙会,不看社戏,也不分担庙会、唱戏的费用,水马川下五村一起迎神礼祈雨,逢年过节,唱戏集资,在那个社会有乡绅社首组织,就是每个村都要出钱出力。因为信教之人不拜中国神,这就引发民间纠纷的导火索。他们在记载中认为村里在办佛事,其实这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形式,和佛教还是有点区别,民间宗教信仰是由民间善友组织,佛事多由和尚主持。张海燕博士认为这天是关帝生日,祭关公民间多是五月十三和六月十二四关圣帝君圣诞日。谈到有戏台的村子就是领袖,其实不然,实际上大部分村都有戏台,这是不容置疑的。资料提到,有义和团的村子,水马川的除付家庄,提到了翻过大山西面羊圈沟、罗家会,在翻译时资料还提到腾西沟,到底是风喜沟还是指山那边的团峪沟。听刘家山村民苏双怀讲,风喜沟原来有人居住,后搬入刘家山村。按传教士日记应当是风喜沟,因为他们听到风喜沟有嘈杂之声,崴沟和风喜沟是最近的地方,其他地方不会听不到。当然也有个别好事之人,因此事去忻州城邀请义和团助阵,但看传教士记载,义和团是在他们藏身二十天后才围攻,而来的人并不是什么刀枪不入,当地人对传说中的洋人还是有所畏惧的,因为洋人有枪。
特别那个吸食鸦片人,上一个庚子年年英国人坚船利炮而来,鸦片到处开花,经过六十年,小村子都出来洋烟鬼,到庚子年,前来敲洋人的竹杠。八位传教士分别是:
赫伯特.狄克松(Mr.HerbertDixon),44岁,曾在刚果传教,年来华
狄克松太太(Mrs.Dixon,neeWilliams),45岁,医院护理,年偕夫婿来华
威廉斯.麦可拉奇(Mr.WilliamsMcCurrach),31岁,年来华
克拉娜.麦可拉奇太太(Mrs.ClaraMcCurrach),31岁
托马斯.安德伍(Mr.ThomasUnderwood),33岁,年来华
安德伍太太(Mrs.T.J.Underwood),30岁出头,幼为孤儿,年来华
贝茜.雷诺小姐(MissBessieRenaut),30岁,年来华.
西尼.恩纳尔先生(Mr.SydneyEnnals),29岁,年来华
公元年(农历庚子年,光绪二十六年)
6月29日(农历六月初三)开始从忻州三家店出发,到南张村停留
30日(初四)因遇请神活动,到付家庄村东停留一天
31日(初五)到刘家山7月1日(初六)六月六水马川下五村去刘家山村北的阁楼山礼牲
7月21日(六月二十五)遭到义和团围攻,当晚传教士把《逃亡日记》交与刘家山村民保存7月25日(农历二十九)被清兵带走
8月9日(农历七月十五)在忻州城东瓮城遭难
年9月8日(八月十五)慈禧西逃到忻州城,住在城里贡院。
年李提摩太负责处理山西教案,把庚子年山西赔款五十万两白银用于修建了山西大学堂,刘家山的学校应当是传教士为感激刘家山村后来修建的,还捐赠了连体桌椅,学校房子一直到本世纪近几年拆除。
以上内容多臆想,不可能复原当年情况,但只能依断传教士和张海燕博士的寻访,进一步细化关于付家庄、刘家山附近的一些传说和地理补充,只做辅助了解历史。应当向张海燕博士、任复兴先生和薛喜旺老师致敬,感谢他们不辞劳苦,身体力行,对历史上敬畏。农谚有,六月的天气,“初一有雨初二晴,初三有雨半月淋”,亦作“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有雨到月半”。传教士日记载六月初四,即年6月30日,星期六,有雨;7月3日,初七,星期二,有雨;7月16日,星期一农历七月二十,有雨。表明这个六月还是不旱。其实这都是人类历史上不该发生的事情,而他们就这样发生了,对于八位传教士,上帝应当保佑他们。历史无法逆转,有时还会走向圆点,时代发展了,村子越来越少,农耕文化在逐步消失。随着移民工程的步伐,当年传教士选择的是最小村子,传福音,如今是把最小的村子移民进城,整体脱贫。却是这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人说多不多,说少还不够移民资格村子,不知走向何方。新中国成立后,原来水马川有十六个自然村,现在基本只剩下,南冯、北冯、罗家社、碾沟、泉水沟、张盛村、付家庄、下水马、观里、于家沟等村,常在村里的人都得平均六十多岁了,几千年的生生不息土地,将成为历史。注:1,刘家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包干”开始,因为与忻州城东董村刘家山重名,经人建议改为幸福村。付家庄与城东付家庄重名,现城东付家庄改为富庄。2,刘家山村北的地图标冯西沟,也可能叫风喜沟,因这里位于大山怀抱,到秋天冷空气从北袭来,形成霜冻,庄稼会被冻死。位于大山怀抱中的山沟却不为其害。他们在翻译时写做腾西沟,可能是把拼音和英文的Ff看成了Tt所致。3,崴沟,这个地名也不好推断,按字断义,这个较为恰当。书中有蓝色字体为采用他人文体。上图中的幸福村就是刘家山村
付家庄村所供西岐王,其实是外来神,村里老人传说是明代有人在陕西韩城做生意,赌博赌钱,在河边小解,看到有一神位遗弃河滩,便祈求道:“您老人家要是能帮我赢了钱,我给您重塑金身”。说罢回去再赌,反复是二十吊钱,他猛然想起是神爷灵验,背起神爷往回走,翻山越岭,走到村西大道上附近,放下休息,再也背不起来了,回村里叫人敲锣打鼓迎回村中,此地就叫成了“歇马店”。据说此神爷祈雨非常灵验,村人就在村东修了正殿供起来了。大清嘉庆贰拾贰年五月在村中修了神棚,为西岐王祈雨的行宫,把所有的神爷请到这里,供奉起来,祈福祭祀,唱戏酬神。当初有人问他神爷是哪宗神,他就是回答是:西岐王(音同齐),具体如何写没有找到碑刻,不好定论。当时联想认为是不是西岐王姬昌,这个也未尝不可,这两年下载了高德地图,偶然看到阳曲县权庄村附近有一西岐湾,会不会是当时村人从这里背回来了的,古人都是走山,不绕路,从付家庄过刘家山翻过山到团峪沟往南就是阳曲县地界。再向西翻过山就到了北小店,古代有人出于谋生的需要,也会这样往来。可能那个村人就不知道是什么神爷,而是从西岐湾背回来了,这样的路程要少的多,而他不知道叫什么,随口回答:西岐王(湾),不得而知。古人之事不得而知,只能多证据猜测。年秋,村里维修了一下神棚,找村里的老师,按村里老人回忆,写了五个神位,谁也不知道西岐王的岐字,是写齐还是祁,当时认为是西齐王,就成了现在五个神位中间的一个。
水马川古代出名人物有宁鸿章,是里沟村人,跟随清朝名将左宗棠,冲锋陷阵,屡建其功,传其舞起大刀有百八十斤,臂力过人。后移居庄磨镇,死后葬于里沟村。后来撰写忻州历史人物,写作庄磨。里沟村作为移民村,大部分居民迁到城里或各处。水马川,偏隅忻府西南,因传说有水马出入而得名,方圆百里乡情民俗,大同小异。其地南接阳曲,西上静乐,成南北纵向狭长之所,与阳曲交界处为分水岭。十里八乡,世称水马十三村,实建制有十六个自然村。南有南冯、东沟、端正沟、北冯、翟家山、狄家沟、罗家社;中有碾沟、里沟、泉水沟、张盛村、付家庄、刘家山;北有下水马、观里、于家沟,各村呈月牙形散布其中。
上溯千年,下越百代,先民于此地开荒辟壤,植树种果于山林,春耕夏播于田野,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绵延不止。众先人依山傍水,修坡筑路,盖建民居;经年累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五谷清香。纵目西望,奇峰雄峙,直逼云天,绵延环顾,宛若屏障。山岭叠障,层峦起伏,密林丛生,落英缤纷。然山野之中,青松翠柏,郁郁葱葱;桃杏争艳,梨果鲜美;草药遍地,蘑菇柔嫩,清泉甘醇,心旷神怡。山鸡翻飞山岭之巅,野兔狂奔荒丛草边,黄鹂于林中高唱,燕子在溪涧嘻戏;羊儿似白云游动,牛儿于山坡上饱食。生态自然,四季分明,轮回有绪。西山雄秀俊伟,高大巍然,称阁楼山。东有白马山,平安山,逶迤曲折。有碑文曰:忻郡之西有都名曰水马,其地山川秀美,土厚民淳.其地美景,东曰白马庙,西有阁楼山,思林寺以竖其南,玉清观以镇其北,其中以弘教院为中心。各村庙宇星罗密布,虔诚供奉,香火旺盛,祈风布雨,信仰一方。罗家社村东之北魏石窟遗迹,可见先人崇佛尚道远矣。
本地名人贤达不可胜举,南冯人早年经商于太原者居多,高宅大院,如今依旧;里沟宁氏一族富甲一方,山右闻名,以宁鸿章为最。十里八乡,皆闻其名,传言其翻滚大刀,气贯如虹,身手矫健。曾随左宗棠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南冯赵氏、聂氏,北冯张氏、连氏,罗家社胡氏、碾沟范氏、张家庄王氏、武氏,付家庄靳氏、张氏、蒋氏、王氏,下水马邢氏、武氏、李氏、赵氏,观里焦氏、高氏、赵氏,于家沟高氏、郑氏等于各村居多。世代贤良,勤耕细作,收入颇辛,然勤劳善良的本性却世代相袭。日寇入侵之后,乡人民不聊生,整天东躲西藏,晋绥军、八路军、日本人往来争夺,此起彼伏。乡里热血之士,毅然拿起枪杆投身革命,有的饮恨疆场,有的荣归故里,有的奉调他乡,为祖国解放事业,甘洒热血,贡献了宝贵青春。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民当家作主,平均土地,积极生产,支援国家建设。植林种树,农田基建,造地百亩,改河易道,修桥筑坝,开山劈路,架设电网,愚公移山,战天斗地。改革开放之春风吹起,农民信心百倍,自给自足,仓有余粮,手有闲钱。人俱其才,各尽其能,如出笼之鸟,下山之虎,自由生产。乡里乡亲,格外亲切,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若婚丧嫁娶,修屋盖房,你来我往,竭力同心,彼此相安。城镇之人笑称为“山里人”,山里人自有山里人之淳朴善良、豪爽仗义、勤劳节俭。山野虽远,民风淳朴,河流虽浅,尚能育人。
付家庄村概史
付家庄名不详,本地村庄多以姓氏为主,有村人说起为傅家姓氏立村,现本村没有傅姓居民。村内遗构建筑最早可见明代,本村弘教院碑文记载,“忻郡之西,有都名曰水马,其地山川秀美,土厚民淳,其地美景东有白马庙,西有阁楼山,思林寺以竖其南,玉清观以镇其北,弘教院位列其中……”。遗址历代重修,表明这些遗迹在明代前已具规模。据乡人们传说有记载狄家沟村外思林寺与冯村南青松伞盖寺,阳曲龙泉的三藏寺为同时代建筑,也是同一天每年四月初八有庙会。而村北观里玉清观也有记载,明万历年间护道正司印一在傅家庄,还记载有普和寺在水马,说明村落更早以前已具规模。明万历《忻州志》属城南集贤乡十四都之水马都,水马不何物,《山海经北山经》中“……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玉,无草木。……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史料水马只有这里出现过,但并不是指我们这里。明清时人丁兴旺,村民渐渐安定。
民国属忻县庄磨镇付家庄村,年抗战期间属国民革命第二战区,晋绥边区西忻县管辖。年新中国成立后,属忻县,曾为与牛尾庄合并为曙光公社,后在本村设立付家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期间,相继修建起粮站、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医院、兽医院、邮政所。年冬村里通了电,从此告别了点灯不用油的时代,先后安装了扩音器、户户小广播,修建的电磨房,八十年代还村集体还购置了铡草机、粉碎机。上世纪八十年代改为付家庄乡政府,年撤乡并镇,并入三交镇管辖。
村中物产
农作物:黍、玉米、高梁、土豆、谷子、黄豆、红芸豆、红小豆、绿豆、碗豆、向日葵麻子蓖麻
蔬菜:葱蒜豆角白萝卜胡萝卜茄子黄瓜西红柿胡芹韭菜芜荽甜苣蔓菁水果:桃李杏枣梨核桃榛西瓜林木:白杨林、果树、梨树、杏树桃树李子树枣树核桃树、松树、柏树洋槐树、榆树桑树椿树草药:柴胡甘草麻黄远志、黄芪、薄何防风车前子马屁勃花草:蒲公英山丹丹花萱草禽鸟:鸡喜鹊乌鸦鸽子红嘴鸥斑鸠杜鹃黄鹂山鸡石鸡牲畜:牛、羊、驴、骡子、猪、狗野生:狐狸花鼠蜜蜂野兔猫豹猫头鹰蝙蝠养殖业:有牛、羊、猪、鸡场、渔塘、蜜蜂民俗杂行信仰民俗天地十万灵真宰神,人称天地爷土地爷灶王爷财神爷关帝爷五道爷正月过大年十五闹红火二月二龙抬头,井口挑水引钱龙三月清明捏蛇燕祭祖五月端午十月一腊八刨冰吃红豆粥木匠做家俱,盖房上梁。泥瓦匠村里修建房屋的大师傅。牙行带领生意人来村里买办的中介。民谚谷雨前后,安瓜点豆。三月二十八,柳芽菜疙瘩。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四月有雨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天旱雨淋山,再旱也旱不住水马川。蛇过道,水瓮浸,如然不信捥艾根(表明要下雨)。早烧有雨晚烧晴(指看朝霞有雨,晚霞晴)。东虹忽雷,西虹雨,南虹起了发大水。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雨淅淅,云往南雨潭潭。南来的雨劈死牛(南面来雨大)。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立秋二日挂锄钩。重阳至十三,不下一冬干。十月一不吃糕,苍蝇死下一旮旯。一九二九冻破碓臼,三九四九门缝叫狗,数五九消井口,数六九重冻住,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梨牛遍地走。处暑不出头,割的喂了牛。秋风割巷旮(音同黑拉),寒露见谷垛。干锄糜子湿锄豆,天阴下雨锄绿豆。锄糜糜浮皮皮(指不要深锄)。桃三杏四梨五年,要吃果子七八年(指树挂果年龄)。进城绕了麻会了(古代从太原过石岭关过关城村走麻会村进忻州南城门。现在豆罗镇西修了公路,比喻走了弯路)村中姓氏主要以靳、张、蒋、姜、王、郭、宿等姓氏,其中靳和张姓较多。从明清都甲制度可以看出姓氏的籍贯和出处靳氏明清为水马都六甲,为忻府区最多。由于年代久远,竟分出三四支,由于他们勤劳能干,子孙众多,分有槐树下,油坊的、酒坊的、西边的。但以村东最为繁盛,建国以后大多移居太原。张氏为豆罗移到刘家山又迁入本村,多在明代以前了,豆罗一都又一甲。蒋氏为新兴都六甲王氏为水马都上三甲宿氏为东北隅前七甲第一个共产党员宿五王二牛十四五岁参加八区交城罗贵波部,后转陈庚部,参加中南解放负伤养病,后随南下四野,转业湖北,后调回忻县山西省建五公司公安处离休。王三牛参加太原牛驼寨战役,随彭绍辉部西进,后出朝作战,陕西耀县人民法院离休。蒋有钱随军南下干部,湖南常德安家郭黄金参加革命,在浙江金华安家北京知青王北花插队南冯曾调付家庄供销社付家庄村中烈士:张喜中在小豆罗战斗中牺牲张秀生在禹州战斗中牺牲张金治在新同蒲战斗中牺牲靳占元在辽宁站斗中牺牲靳书壁在延安战斗中牺牲靳平升在龙王庙战斗中牺牲靳牛在灵丘战斗中牺牲靳富根在河曲战斗中牺牲宿三参加延安战斗负伤,送回村中去逝宿七参军牺牲追为烈士郭三王满仓蒋前维陈二牛蒋金黄郭五金付家庄村里的地名大道上歇马店瓦窑沟圪窊沟庙梁上红沟里合子沟窑沟子葫芦沟南梁沟磨子沟长水沟赶牛到窊南梁道底小圪梁接沟梁破车上南湾子堡湾子稻畦湾,上东湾太平上全岭上范岭上堡湾子寨根底拨牛沟大东沟,小东沟麻地沟养子沟二十亩湾上世纪解放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有过宅院:赵计生王云庭张金为靳焕靳三靳喜生安子荣靳付生靳金生靳有福李升文张付楼张宪文靳文平张全为王二喜张六斤靳金怀靳双生靳书前靳茂全靳茂林靳志元靳双为张银治张黄治张林为张小二牛张大二牛张永生张贵中靳钱旺王书珍张卯堂靳全靳平怀靳生元靳春元靳根怀岳小锁范成生王元青王成怀张桃文张玉楼岳润生郭慎心张如林岳卯中蒋焕文靳双熬靳天堂靳黄堂徐海生刘付仓靳虎元张为寿张双玉张怀中张卯生安怀蒋玉怀郭四王枝怀郭焕治郭金文张贵中蒋彦楼史喜文郭福心郭双卯靳双旺旧宅蒋万和蒋万生蒋金柱高二旦高老槐王银兔蒋文生靳双旺胡存生蒋春怀蒋四毛蒋老三蒋银怀蒋黄保蒋文光蒋三蒋怀宿五陈计讨陈小牛宁宝百姜双荣姜喜文靳善明姜双为姜双治姜宝靳福堂靳四蒋生楼姜引生岳付和岳喜和靳重堂靳宗科姜二苟姜和平姜建平姜喜生张黄珠常勇堂蒋宪文宁黄楼高文生蒋全楼蒋焕龙郭海荣姜润平靳云堂。不是很全,有的新修了,有的卖与别人,有些记不起来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