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二十大新要求拼出榆林特色新样本发展

文/高晓军李忠宏姬跃飞许君王红雷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这一明确论断为我们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增进人民福祉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榆林中药材发展,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根本遵循。

自年以来,我们团队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走进田间地头,足迹遍布榆林12个市县区,召开座谈会20余次,走访种植户近00人,重点对全域酸枣和其他道地药材野生资源分布、人工种植、产业现状、市场潜力及土壤、气候、水资源等10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编写了《榆林市十四五“双枣”产业发展规划》《榆林市十四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发表调研文章近10篇。其中《小酸枣可做成大产业》被榆林市委工作简报年第9期刊发,中省媒体全面报道,网民累计点击量达万+人次。年10月2日,《坚定黄河自信佳县自信自觉扛起“小酸枣大产业”重任》一文冲上今日头条热搜榜单第七名。

团队专家一致认为:“榆林自然禀赋优越,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道地药材种类丰富,气候条件适宜,黄土层深厚,发展中药材产业潜力巨大。”见图(一)榆林道地药材分布图。

图(一)榆林道地药材分布图

产业优势

调研得出:榆林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我省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

一是土地资源充沛。榆林位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汇处,自然条件恶劣,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土地撂荒,适合发展优质药材土地资源较多,土壤无重金属、农残污染,符合新《中国药典》标准,为榆林地区这片净土发展高品质中药材产业提供了战略契机。

二是气候条件适宜。榆林位于北纬6度57分-9度4分,东经度28分-度16分,海拔为0-米,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年均降雨量毫升左右,适合多种农作物,特别是中药材的生长。榆林被认为是陕西的“沙漠粮仓”,是现代农业和特色中药材发展的理想之地。

三是野生资源丰富。根据榆林县(榆阳区)、神木、佳县等《县志》记载,全境出产药材多达种,其中录入《陕西道地中药材》有12种,而酸枣的经济效益最为明显。

四是酸枣品质优良。野生酸枣陕北人称“圪针”,在沿黄地区分布面积最大、种群最多。是中国酸枣种类中活性成分高的品种之一,果仁内含有皂苷、脂肪油等药用成分,酸枣仁药用有效成分名列全国前茅。目前,当地的酸枣仁价格涨至-0元/公斤。

五是区位优势明显。榆林有专用机场,航运、陆运发达,交通便利,为打造“西部中药材集散交易中心”,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药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见图(二)榆林区域位置说明。

图(二)榆林区域位置说明。

六是群众积极性高。药材种植主要集中在子洲、定边、清涧、佳县、榆阳等南部区县,品种有黄芩、黄芪、远志、甘草、柴胡和酸枣,年,仅佳县采收酸枣产值已达到2.56亿元。截至目前,榆林全域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8.万亩。

几个短板

对标市场需求和高质量发展,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以下

问题:见图(三)榆林市产业结构占比分析

图(三)产业占比分析

一是思想认识方面。“这里的生态很脆弱,历史的欠账总是要还的”。站在历史的拐点,下一个一百年,榆林面临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双重”压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者,思想还不够解放,守正创新做的不够。

二是高质量发展方面。面临着“五大矛盾”:减少地下水超采问题、土地撂荒问题、提高农民收益问题、解决矿山生态修复及历史欠账问题和产业转型问题。农业标准、认证、认可和检测工作基础薄弱,农业品牌过少,榆林在握紧拳头,创新品牌方面空间很大。

三是中药材产业方面。多以企业和农户“粗放式”生产为主,创新能力太弱。一产大而弱,二产小而少,三产弱而缺,无法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

四是基础条件方面。通过榆林多个样区调查与采样、土壤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特性诊断与分析,黄土地(包括矿区)、沙地及土石山区土壤结构障碍、化学退化、生物退化等问题突出,需要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hl/114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