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振伟全国政协委员磨长英表示,让科学家霸屏而非流量明星。磨长英指出,当前各类媒体更多以娱乐化手段吸引和开发受众市场,导致“流量明星”霸屏。建议国家和地方主流媒体应适当减少纯娱乐栏目的比重和时间,同时增加对重大科技事件和优秀科技人员事迹的宣传报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流量明星”霸屏,久矣!随便打开电视、视频网站,无不是小鲜肉或侃侃而谈或翩翩起舞。明星本该是靠作品出名的,而如今所对应的“流量明星”,几乎是可以通过流水线生产的。而一旦有了流量自然成了公众人物,大量占有媒体等公共资源,必然导致其它更为重要的公共价值比如公益、文化、科学家精神被人为屏蔽。国家当今,最需要的是什么?排在前列的,肯定是科学精神,不是什么“娱乐至死”。卡脖子工程、大国重器,都需要基础研究筑基,而基础研究必然是建立在基础教育塔基之上。试问,如果青少年都对科学动态特别是前沿不甚了解,何谈立大志、立远志为科技兴国而学习、选择?而事实上,现在的中小学生,说起流量明星如数家珍,却对科学家事迹、科技前沿兴趣匮乏。科学领域的事,不少高端而深奥,但未必没有让普通人了解、热爱的办法。文物离普通人够远吧,央视一个《国家宝藏》让文物成了网络热词。科学家、科学精神的声音,也要走入千家万户。主流媒体上经常报道,“大国巨匠”,大科学家不幸去世”,可普通读者几乎是第一次听到相关名字,为何?之前对相关领域内的权威泰斗所知寥寥。一个崇拜科学、以投身科学为荣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如今国家科技强国进程进入关键阶段,科技领域的声音也要冲出象牙塔,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并投身其中。传统媒体时代,邓稼先、钱学森、杨振宁等科学家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如今媒体工具、方式不断创新,大科学家的名字反倒“大音若稀”。磨长英委员建议,减少主流媒体娱乐节目的比重和时间,此消彼长的道理没毛病,关键还是要创新科技类节目的话语处理方式,提高讲故事能力。科学家要把科学论文写在大地上,提升解决中国科技问题、为国家民族造福担当的能力。科学家切不可低估科普的重要性,不妨多走出书房、实验室,蹲下身将有难度的学术语言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多借助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力量,宣传科学、普及科学,播种科学种子。没准在你现在的观众、读者中,就有未来中国的牛顿、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