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制钉厂诞生记
——对话程万祥
程万祥,年生,年牵头创办公子村第一家制钉厂,这也是全县最早的制钉厂。年腊月二十六日下午,笔者拜访了这位制钉业的创始人,听他讲述最初创业的故事。
从木工起家
问:听说您以前是几个人干木工,能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程万祥(以下简称程):至年三年间,我们是7个人合伙干木工,开始在刘俊辰家,后来先后搬到一队牲口棚、五队牲口棚;先是为石家庄、邢台等地做门窗口,后来我们开木厂、收徒弟。
问:那您在干木活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难题吗?
程:要说难题,还真是有。最大的难题是买钉难,那时还属计划经济时期,记得有次我托关系找到伙计程二华的亲戚,他是角城人叫谢运江,在魏家庄铁货社门市部当主任,这才买到2斤钉,还是粗细长短不均的杂钉。
天津走来指路人
问:我今年秋天听刘俊辰先生讲过,你们干制钉的想法和天津的一位乡亲有关,是不是这样?
程:是的。文革期间,在天津工作的程阶三(小名程宁子)回村在生产队劳动,大约是在年前后,在地里干活闲聊时,他说起在地里干活挣工分挣的钱太少了,干制钉利润不赖,就提出让生产队干制钉,但公子后6个生产队,加上大队,一年开支才一万来块钱,而制钉要干起来,启动资金最低需要4万块钱,生产队没这能力,这事就撂下来了。
问:程宁子为什么提出要我们生产队干制钉,能介绍一下他的背景吗?
程: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是正营级干部,时任天津市国营拔丝厂的党委书记,属龙的(年),现在活着的话整一百岁了!
第一家制钉厂诞生
问:听说任县义和村干制钉比我们早?
程:我们是年五一开始正式干的,义和村比我们早3个月。义和村的制钉厂是5股一起干的,我妹夫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干之前,我妹夫找我商量过这事,我想起程宁子以前说过的话和让生产队办钉厂的愿望,又想到自己买钉难的情况,就对他说这事肯定能干,后来他们就开始干了。我刚给让我妹夫打了电话,他一会儿过来,你也可以问问他。
问:你干制钉是仨人一起干的,谁牵的头?
程:是这样,那时我们几个人还开着木厂,我先后找刘俊辰、刘喜四商量干钉厂的事,他们也愿意和我一起干,就这样重新创业,其他几个人还继续干木活。
问:你们当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年龄差不多吧?
程:我和刘喜四同岁,可惜他今年去世了,刘俊辰比我大7岁。
问:最初创业容易吗?经历过什么困难?
程:那时候没电话,信息传递主要靠电报。我们光找制钉机就找了两个多月,最后从太原阎锡山兵工厂现在叫太原第一机床厂进了两台机器。那时叫分钉机,分5分、6分、8分、1寸四种规格,还是半自动化的机子,月产量不超过5吨。
刚开始干的时候,销售是最大的问题,我们知道皮鞋厂用钉,就主要找皮鞋厂推销。刚起步发展也不快,农村也总是停电影响生产。到年,经济危机爆发,全国制钉业全部倒了,怎么办?我和刘俊辰出差到河南、山东、山西和东三省等地看市场、跑销路,一次在延边,我们找到一个五金站,老板听了介绍后说,先运来三车吧,我们以为是三汽车,咱产量小啊,我就说先一车一车运吧,老板听了说,行,先运30吨吧,我们一听才明白人家说的一车不是汽车是火车。接了这个大单我们很高兴,回去赶紧抓生产,还上了一台发电机,和延边的这份合同两年才完成,我们村的制钉业可以说逆流而上吧,也算挽救了这个行业。
问:你刚才提到信息闭塞的问题,信息很重要吗?
程:当然,市场信息的及时了解非常重要。比如安徽阜阳卖的钉竟然比我们村的利润每吨高元,我们后来了解到这个差距很吃惊。
刚干厂时大环境影响没办法,后来时兴电话,上世纪90年代初我就安装了电话,那时我们隆尧只有两部电话可以打外线,我算其中之一。所以说时间是金钱,信息也是金钱。
采访手记
坐在我面前的程万祥先生虽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言谈举止不乏青春的豪气。30多年前,他联合两位同样富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点燃的公子村制钉业的星星之火早已燎原。如今的公子村已是全国制钉第一村,程万祥先生的开创之举功不可没。
对于制钉业最初的故事,他谈得并不多。他的心结在于,面对鳞次栉比的工厂,自己虽然是一个行业的创始人,但已不再是唯一的英雄。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这是行业的特点决定的,投资小,技术含量低,一台机器就可以干,一两个人就可以操作。好比一个人开辟了一条道路,那筚路蓝缕的人注定不是孤独的行者。不过,所有制钉的从业者以及受益者,都不应当忘记以启山林的人,并致以敬意!
几年前,程万祥先生钉业梦想的接力棒已由其子程恒超接起,子承父业,新建厂房,心怀远志,把企业做得风生水起,作为父亲虽闲居京城但应当感到欣慰!程恒超先生身上有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有发展、振兴制钉业的浓厚情怀,这些让我看到更遥远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