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茯苓,真菌界,担子菌门伞菌亚门,伞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茯苓属,茯苓,分布区域:大别山岳西产量最大、质量最优,湖南主供南方使用,产量居次。特征: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搜狗百科
别名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功效与作用1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2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3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4抗癌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5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食疗做法茯苓饼主料
糯米粉克,食养家茯苓克,芝麻10克
辅料
白砂糖克
做法
将食养家茯苓磨成细粉,加米粉、芝麻、白糖加水适量,调成糊,以微火在平锅里摊烙成薄饼即可。
效用:健脾补中,宁心安神。适用于气虚体弱所致的心悸、气短、神衰、失眠以及浮肿、大便溏软等。乌鸡茯苓汤材料
乌骨鸡克,食养家茯苓15克,陈皮10克,白术15克,山药(干)15克,姜10克,盐3克
做法1、将乌鸡洗净,斩成小件;生姜去皮洗净,切片;2、汤煲内注入清水,上旺火烧开,将乌鸡放入锅内;3、待沸后撇净浮沫,再放入陈皮、白术、山药、茯苓、姜片,改中火煮约60分钟;4、待乌鸡熟烂时,将汤倒出,加入精盐、搅匀后即可饮用。茯苓莲子粥材料
粳米克,莲子30克,食养家茯苓30克,枣(鲜)20克
做法
所有材料洗净;再将红枣、莲子放入锅中文火煮烂,连汤放入粳米粥内,加茯苓(晒干磨碎末)粉再煮沸即成。
效用
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安神养心。适用于慢性肝炎脾胃虚弱、腹泻烦燥失眠等症。
值得注意的是茯苓与土茯苓是二种不同的药物,茯苓生长的营养主要靠菌丝在松树的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土茯苓是常绿攀缘状灌木。
出自《滇南本草》;陶弘景:“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粮,而弃其余。此云白余粮也。生池泽。”《本草拾遗》:“草禹余粮,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不饥。”《纲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按《中山经》云,鼓镫之山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