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远志 >> 远志分布 >> 远志与小草

远志与小草

看白癜风到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三国志》里说,嵇康之死,钟会(钟繇幼子)难辞其咎。

迁司隶校尉。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也。——《三国志》

『广陵散』背景下,嵇康同志的引颈就戮,如一道看不见的光,将隐逸之士分成了两派:

一则更隐,一则出仕。

是谁在说:“大隐于朝(堂隐士),中隐于市(田园隐士),小隐于野(山林隐士)”?

东方朔所谓“避世金马门”——

算是哪门子的隐?

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不是隐,是尸位素餐。

"江左风流宰相"谢安同志,也曾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

谢安谁呀?!真正的名门世家——

天字号第一的风度翩翩、德艺双馨、温和娴雅、偏又生性淡泊之人。

人有任性的资格,父荫祖德,不差钱——整日和王羲之、支道林那些名士混,直到四十岁后家族败落,才开始出山入仕,东山再起。

咱之前提过的刘禹锡多牛啊!要人有人,要才有才,风骨铮铮,过了四百多年,去金陵还不忘去感怀凭吊乌衣巷。

稳住桓温,以少胜多和前秦打淝水之战,在朝堂玩得风生水起——

『世说新语』和『谢安传』里,大多是记载老谢同志的风流倜傥,从容不迫,下个棋听到捷报还装得若无其事啥的。

起初谢安在东山隐居,朝廷征召多次不应。后来势不得已,去桓温属下做了个司马。

有人送给桓温一些药草,其中一味叫远志。

桓温就故意拿它去问谢安:“这种药(远志)又叫小草,为什么一样东西却有两个称呼呢?”

阿呀——好歹也是个征西大将军,如此沉不住气,幼稚啊幼稚!

谢安没有立即回话,当时郝隆在座,应声就答:“这很容易解释啊,隐于山中不出时就是远志,出山后就是小草。”

蠢人!还名士呢,这哪里是诙谐?!情商太低!

谢安听了,做出惭愧的样子来。

不愧是谢安!看此人行为处事!他心内哪怕有半分惭愧?

桓温看了看谢安,笑着说:“郝参军虽是失言却并非恶意,话说得极有意趣啊。”真是无语...

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世说新语》

诗礼簪缨之族历来重视教育,在谢安引导之下,谢家可谓是人才济济。

有一天,谢安就问孩子们了:你们觉得,《诗经》里那一句最好啊?

谢玄是个老实孩子:那自然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谢安说:太没有情怀啦!我看是“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这句多好!有雅人深致。

你说最好就最好?制定宏伟的规划,并把谋略告之于众。——心怀天下,用意倒深,夫子气恁重,哪里好来?

看到没?庙堂算啥?

在谢安眼里,与东山无异。

东晋那样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社会环境,他稍用点心智谋略,举重若轻,政局也安,家族亦盛——

如此行止,换任何一个人,也不会做得更好了。

子贡问孔子:有一块美玉,是要藏在柜子里?还是找个识货的人卖了呢?

孔子说:卖!当然要卖啊!我这不正等那些识货的人来买么!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儒家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道家说:弃绝名利,物我两忘;自由快乐,不为物役。

禅隐人士说:隐逸,在于心;富贵之实,隐逸之名可兼得。

管它什么说法,丝毫不妨碍每个“特立独行”的人,永远觉得“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有道还是无道?隐还是仕?贫还是富?活着还是死去?

“不饵而钓,愿者上钩”的姜子牙;“躬耕南阳”的诸葛亮;“蛰居隐退,又一统江山”的刘伯温——

这些个“半隐士”,用赵威后的话讲,是“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这种在民间极有声望的人,一旦不为统治者所用,于朝廷而言真是个大威胁——

周敦颐说:菊,花之隐逸者也。

不止牡丹,莲或者菊,一样可以标价来销售。

“以隐逸求闻达”,为什么不可以坦荡荡?

新唐书里,将隐者分三等:上等,如姜尚刘基般,身在草野但名盛一时,自有当权者降尊纡贵三顾茅庐;中等的,要么品行过于刚正,不容于世,要么才华不得施展,对名利看得淡,有也好,没有也无所谓,闲云野鹤般;末流的呢,是那种对朝廷而言没啥大用,乐于隐居山林,穷是穷点,但老百姓还是争相传诵和推崇的人。

唐代科举考试,专设一不求闻达科,用于招揽不求闻名显达的隐逸之人。

时人笑话说:“驰马入京,应不求闻达科者,心迹之间,大可悯笑。”

唐代卢藏用,隐居终南山(离长安近啊),藉此得了些名声(所谓终南捷径也),终于得偿所愿,入朝作了官。

于是乎,“隐逸”也成了一种与政治息息相关的策略。

卢藏用之类的,是幸运,也是少数。

戴叔伦的爷戴修誉和爹戴昚用,都做了一辈子隐士,不愿为官。

到了戴叔伦这一辈,他与哥哥戴伯伦居然开始做官了他哥做过县令。

“博闻强记,聪慧过人”,在萧颖士门下出类拔萃,又如何?

永王兵乱,随族人逃难到江西。人生地疏、家计窘迫,年轻的戴叔伦也尝试探寻仕途。

仕途,当然没那么好混。戴叔伦晚年丧妻,他给六岁的女儿写了一首七律《少女生日感怀》:

“五逢晬日今方见,置尔怀中自惘然;

乍喜老身辞远役,翻悲一笑隔重泉。

欲教针线娇难解,暂弄琴书性已便;

还有蔡家残书籍,可能分与外人传。”

三年后,戴叔伦离开人世。

谁去怜惜这个不幸失恃失怙,年仅九岁的小女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农耕生活,渐渐远去了,再怎么“重农抑商”,也阻挡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儒家的入世,佛道的世俗化,文人亦不能免俗——

都只有一世,谁不想好好活着呢?

隐逸的土壤,在岁月的长河里缓缓消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fb/50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