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志
养心安神、开窍涤痰之远志,可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中枢降压、心肌等亦具有良好作用。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细,叶子互生,线形,总状花序,花绿白色,蒴果卵圆形。根入药,有安神、化痰的功效。又名小草。为远志科植物细叶远志的根。春季出苗前或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挖取根部,除去残基及泥土,阴干或晒干。趁新鲜时,选择较粗的根用木棒搂松或用手搓揉。抽去木心,即为"远志筒";较细的根用棒捶裂,除去木心,称"远志肉";最细小的根不去木心,名"远志棍"。又名葽绕、蕀蒬、棘菀、细草、小鸡腿、小鸡眼、小草根。
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此外山乐、内蒙古、安徽、湖北、吉林、辽宁等地亦产。
《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名医别录》载“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
《本草经集注》谓其:“杀天雄、附子毒”。
《药品化义》:“远志,味辛重大雄,入心开窍,宣散之药。凡痰涎伏心,壅塞心窍,致心气实热,为昏聩神呆、语言蹇涩,为睡卧不宁,为恍惚惊怖,为健忘,为梦魇,为小儿客忤,暂以豁痰利窍,使心气开通,则神昏自宁也。”
《滇南本草》:"养心血,镇惊,宁心,散痰涎。疗五痫角弓反张,惊搐,口吐痰涎,手足战摇,不省人事,缩小便,治赤白浊,膏淋,滑精不禁。"
根含皂甙,水解后可分得两种皂甙元结晶,远志皂甙元A和远志皂甙元B。近又从本植物和同属美远志的根中分离出一种皂甙细叶远志素,即2β,27-二羟基-23-羧基齐墩果酸的3-β-葡萄糖甙。另含远志醇、N-乙酰氨基葡萄糖、生物碱细叶远志定碱、脂肪油、树脂等。
味苦、辛、性温,归心、肾、肺经。
远志可刺激胃粘膜,出现轻度恶心,从而反射性地引起支气管分泌量增加,具有溶解红细胞的作用,并对结核杆菌中毒敏感。但其根皮有毒性,慎用,一般不作内服。心肾有火、阴虚阳亢者忌服。
多以蜜制、朱砂制、炒制、蒸制、制炭、生姜、甘草制、麸制等制法。
配石菖蒲:可用于痰气上冲、心窍不开所致的神志不清、昏懵不语或癫狂惊痫及痰浊气郁影响神明等症状。
配朱茯苓:可用于神志不宁、心肾不交:之惊悸,少气及失眠等症状。
配酸枣仁酸:可用于肝血不足、心肾不交之失眠、惊悸、胆怯及妇人脏躁等症状。
配莲子心:可用于心肾不交、心火上炎等症状。
配桔梗:可用于肺热燥咳、痰多壅滞等症状。
1、心气不足,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瘥暮剧,暮瘥朝发,发则狂眩:菖蒲、远志(去心)、茯苓各二分,人参三两。上四味,捣下筛,服方寸匕,后食,日三,蜜和丸如梧桐子,服六、七丸,日五,亦得。(《古今录验》定志小丸)。
2、治神经衰弱,健忘心悸,多梦失眠:远志(研粉),每服一钱,每日二次,米汤冲服。(《陕西中草药》)。
3、治久心痛:远志(去心)、菖蒲(细切)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圣济总录》远志汤)。
4、治气郁成鼓账,诸药不效者:远志肉四两(麸拌炒)。每日取五钱,加生姜三片煎服。(《本草汇言》)。
5、胸痹心痛(逆气膈中,饮食不下)。用远志、桂心、干姜、细辛、蜀椒(炒)各三两,附子二分(炮),一起捣细,加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米汁送下。一天服三次。如不见效,可稍增加药量。忌食猪肉、冷水、生葱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