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些文章在朋友圈流传,说是某些中医药里可能存在致癌相关性,比如马兜铃。文章认为,因为马兜铃有致癌相关性,进而认定中草药有致癌风险,甚至还科普说,马兜铃对肝造成影响的剂量很小,只要沾上就有影响。
消息传开,立马就在朋友圈里引爆了舆论炸弹。众所周知,“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但要把它扣上“肝癌”的帽子,这说法就有些冤枉了。
最近几年国家颁布了一些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不少地方将中医药知识带进小学课堂。前不久某地小学开通中医课程,微博底下的评论里骂中医的不在少数。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很多人存在对中医的误解,认为中医是愚昧的、落后的。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大部分的中老年人对中医还是支持和认可的,为什么?他们受益于中医。有些年龄大些的,从小得病之后就是中医治疗,有感情。另一些人,得了病中西医都看过,可能最后是中医把病治好,从此产生了对中医的好感或者信任。
年轻人里当然也不乏喜欢中医的,不喜欢中医的,我分析有以下几种,一,生病后看过中医,没有效果。二,觉得中医不科学,西医更先进。三,随波逐流。诚然,中医队伍里的医生水平参差不齐,遇上一些人打着中医旗号招摇撞骗的情况也确实存在,但因此否定所有的中医大夫,进而否定中医就是因噎废食了。
第二种情况,可以说一下我的切身感受。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听到有关中医科不科学的争论,学校里有些老师办了讲座,也急忙去听,总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后来,我不再纠结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无关中医的存亡。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之所在。科学不是评价一个东西的唯一尺度。科学就是科学,医学就是医学,医学的最大目的是解除病痛,恢复健康,无论对于中医或是西医,都应如此看待。不能因为中医阴阳五行的辩证思维方法去反对它,医学也不应该被天然地看成科学。我们更应看到它是否产生了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作用,如果有,我们就不该如此急于把它打倒。
有些人认为喜欢和支持中医的人只看到疗效了,没有看到中药的副作用。学过西药药理的人都知道,假如某种西药有三个治疗作用,后面有可能有四五个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导致的疾病甚至比它治疗的疾病还要可怕。这些是大部分非医学专业的人不曾了解的。
比如一种学名为他莫昔芬的西药,目前运用特别广泛,但却早已被证明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癌,还会增加猝死、视力障碍、脂肪肝和肺栓塞的风险,女性怀孕或哺乳的时候吃了,还会对胎儿造成损害。按照大家对待中医药的态度,这种西药简直比马兜铃还凶恶一万倍不止,必须立刻马上停用、调查、封杀,并得出西医药愚昧、可怕、致癌、有毒有害的结论来。可是医学界并没有这么做,舆论也没有。反而他莫昔芬仍是目前公认的,降低乳腺癌患者复发和死亡率的救命药,且相当有效、相当安全。拿成分有副作用来否定整个中医,恰恰是最不科学的态度。
还有些人认为:中医的治疗经验不具有重复性,不能接受统计学处理,因而它是一种经验医学。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统计学的障眼法。年秋季,北京乙型脑炎流行,疫情严重,死亡率极高。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名老中医蒲辅医院,治愈了例已经昏迷的乙型脑炎患者,他不是用一个处方或是一种药物,而是按照中医辩证论治的方法,使用了98首不同的处方,并根据患者个体的差别,进行了适当的加减。在总结治疗经验时,一些人认为患者救活了不能算数,符合统计学原理才能算数,一个方子的治愈率还不到两个病人,这不符合统计学原理,也就是“不符合科学”,凭此否定中医治疗乙型脑炎的疗效。
再说回马兜铃致癌的说法,国际社会最权威的研究以及网上热传的那篇文章,并没有马兜铃导致肝癌的说法,只是提出了相关性这一项,那么78%的相关性调查结果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测试一下南方的癌症患者,就会发现%长期服用米饭。比如我们研究一下北方的癌症患者,就会发现%食用面粉。——别笑,这可是很严肃的。这就是只把统计学作为衡量标准带来的偏颇。
如今中医中药在全世界遍地开花,多少外国人享受着中医药带来的健康和便利,在中医的故乡中国,作为“四大国粹”的中医不该承受对它如此多的责难和非议。在一篇有关中医的文章下,我看到有这样一条评论“我高中的同学在北京中医药学医,大三时用七付中药治好了折磨我八年的痛经,三年了现在只要没有特别大的温差变化基本不会再犯。只要他还做中医大夫一天,我就无条件力挺中医,别人说什么都不好使”。这条评论让我感动了很久。中医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疗效,能够为人们解除病痛的折磨,它就该受到应有的尊重。
对于中医,大部分年轻人了解的还是不够多。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学习的态度,去探索,去了解,多给它一点时间。当某天受益于中医,我们方能觉出它的伟大。
(作者:鹊华堂国医馆赵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