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张兰芳老师精彩解析
很高兴听到李老师的诵读,读得非常认真,流畅,感谢你的参与!下面开始今天的解析。“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黄帝问岐伯说,大夫们治病,同样的一种疾病,治法不相同,但是他们都痊愈了,这是为什么呢?这篇的篇名叫异法方宜论。实际上就是说因为地域不同,体质不同、病症不同、而治法有异。实际上就是强调在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强调因人而异。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岐伯回答他说,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的。“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大家知道东方属春属木。天地之所始生就是说东方对应春天,春天万物萌发,所以说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这句话是在描写居住在东方海边的人们的生活习惯,他们喜欢吃鱼,比较咸,安居乐业;“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鱼者使人热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长期吃鱼容易让人热积于中。有句话叫鱼生火,肉生痰,多吃鱼,就会助火,多吃肉就会生痰湿。“盐者胜血”实际上就是盐入肾,也就是水克火。容易使你的血脉受伤;“其民皆黑色疏理”,是说皮肤比较黑,腠理比较疏松。
“其病皆为痈疡”,就是因为热积于中,长期吃鱼吃咸,然后血容易热,容易长皮肤上的这种疥肿,痈疡之类的。“其治宜砭石”,大家知道这个“砭石”是来源于我们的旧石器时代。最早它的发明,就是我们的先祖用石块去按摩,去碰触身体不舒服的地方,后来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可以加工磨制石器,就用石头比较尖的那个棱或者尖,去刺那些痈疡,也就是点刺放血,引流脓液,那些比较圆钝的石片可以用来像刮痧板那样,这就是砭石的来源。“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砭石的发明是身居东方的人发明的。“异法方宜”就是这样,东方的人容易生痈疡。所以说砭石就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大家知道秋天对应的是西方,主收,所以说“天地之所收引也。”那里盛产金玉,沙石遍地。“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陵居”是说的西方的人都住在高原上,经常刮大风,这个陵的本意,就是一个人迈开大步沿着石头的台阶,登上高山的意思,这个耷耳朵就是石头台阶的意思。“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不衣并不是说不穿衣服,这个衣是指的丝绸,棉麻做的衣服,因为西方比较冷,他们喜欢穿褐,也就是说皮毛做的衣服;荐是保暖的草垫。
“华食”就是喜欢吃油脂一类的食物,油酥,肉类吃的比较多,他们都比较肥胖,所以外邪不容易伤害他们的形体。西方比较冷,风比较大,其气收引,人们的皮肤腠理比较致密,所以外邪很难伤害他们的形体;“其病生于内”,就是容易长一些内脏的疾病。相对于东方,他们的疾病,生活特点都是相反的,不容易生外邪致病的一些疾病,容易伤饮食七情之类的病;“其治宜毒药”,这个毒药是说的有偏性的植物,和咱们现在说的毒药意义不一样。
能攻其病者,则谓之毒药,最早毒药的含义,只是说这种植物具有偏性,人们用它的偏性来纠正我们脏腑气血阴阳的偏性,和咱们现在说的有毒之物不是一个意思。“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仍然是异法方宜的意思。
异法方宜论整篇都在讲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东西南北人们的生活习惯,地理环境不一样,所生疾病也不一样,他们的治法也不一样。今天的解析到此结束,谢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