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当然人体的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像上述的那样机械,但中医学在二千多年前就能明确指出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辩证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它贯穿于整个中医学中。它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一种认识方法,从小至大可以有无穷的演绎。《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阴阳之数虽可无限地计算,然其要约为一。张景岳注:“谓阴阳之道,合之则一。”这个“一”即是万事万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整体而观合之则一,即是“易”所谓“太一”。祖国医学强调“形神合一”,“形神一体”,“形与神俱”,“形神相即”。在内,心身是统一的整体;在外,“人神”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这种整体的认识又常常以阴阳的离合、消长、推移、互根、转化等法则去讨论。对于心理现象的认识也基于此,故中医心理学首先以阴阳整体立论,它不仅贯穿于对心身发展的认识和医事的各个环节,也贯穿于心主神明论、五脏情志论及七情学说等中医心理学各种基本理论之中。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充沛,心理活动正常是机体阴阳协调的综合体现。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相反,阴阳失调则形病及神,或形志并病为各种心身疾病。
五行学说之所以引进医学,其关键不在这五种物质的本身,而在于它们的不同属性和相生相克的关系。根据《内经》的记载,世间各种事物,包括四季气候变化,人的生理、病理乃至精神情志状态,都可以拿五行相配。
七情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也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有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意义。它是祖国医学对医学心理学思想一个独有见地的命题,纵观世界医学心理学发展史,不曾见像七情学说这样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的学说。
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去认识人的正常心理现象,是祖国医学研究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防治规律的基础。
中医心理学属于中医学的分支学科,是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中医科学与心理科学发展到当今水平而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产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