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权王雪峰陈慧中洪建国胡仪吉吕玉霞马融尚云晓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研究会
《儿童呼吸在线》主编申昆玲
4咳嗽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4.1咳嗽的西医诊治思路
轻度急性咳嗽、慢性咳嗽,尤其在未明确病因前不主张使用镇咳药,可待因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咳嗽。异丙嗪(非那根)的镇静作用可能误导家长而忽视了该药的不良反应,包括烦躁、幻觉、肌张力异常,甚至呼吸暂停、婴儿猝死。WHO提出警告:2岁以下儿童禁用异丙嗪作为镇咳药物。非药物性治疗措旌,如避免接触变应原、避免受凉、避免被动吸烟等措施在儿童咳嗽尤其是慢性咳嗽的治疗中应予重视。慢性咳嗽诊断程序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常见病到少见病。诊断性治疗有助于儿童慢性咳嗽诊断,其原则是在无明确病因提示时,按UACS、CVA、GERC顺序进行诊断性治疗。
慢性咳嗽的处理原则是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和评估。咳嗽如伴有痰,应以祛痰为原则,不能单纯止咳;Hl受体拮抗剂如氯苯那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可用于治疗UACS;明确为细菌或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病原感染的慢性咳嗽可考虑使用抗菌药物;平喘抗炎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p2一受体激动剂、M一受体阻断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茶碱等药物,主要用于CVA、EB等的针对性治疗;GERC患儿可以使用促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
年制定的“儿童呼吸安全用药专家共识:感冒和退热用药”,基本规范了儿童祛痰止咳西药的合理使用原则。(1)祛痰药:主要通过稀释痰液或液化黏痰,使之易于咳出,常用的祛痰药根据其作用方式分为3类:①恶心性祛痰药或刺激性祛痰药:前者如愈创木酚甘油醚、氯化铵、碘化钾等,口服后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微恶心,反射性地促进支气管分泌增加,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刺激性祛痰药是一些挥发性物质,如桉叶油、安息香酊等,其蒸汽可刺激呼吸道黏膜,增加腺体分泌,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②黏液溶解剂:如N-乙酰半胱氨酸可分解痰液的黏性成分如黏多糖、黏蛋白,能使稠厚的痰液溶解,黏度降低而易于咳出。③黏液调节剂:如溴己新、氨溴索等,主要作用于气管、支气管产生黏液的细胞,促其分泌黏滞性低的分泌物,使呼吸道分泌的流变性恢复正常,痰液由黏变稀,易于咳出。祛痰药的用药建议:宜先查明咳嗽、咳痰的原因,区别咳嗽性质和痰的性状,有针对性地选择祛痰药;糖浆剂不应用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因为糖可降低婴儿对母乳的兴趣;祛痰药多数可致恶心、呕吐,所以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导致电解质紊乱。(2)镇咳药:常用的镇咳药根据作用部位可分两大类:①中枢性镇咳药: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如右美沙芬、可待因、喷托维林,多用于无痰的干咳。②周围性镇咳药:为抑制咳嗽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的任何一个环节而止咳的药物,如甘草硫浸膏、苯丙哌林等。③右美沙芬、可待因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两种镇咳药,常与祛痰药或第一代抗组胺药组成复方制剂。镇咳药用药建议:儿童一般应少用镇咳药,多痰或肺淤血患儿应禁用;少数剧烈咳嗽或伴有胸痛和高张性气胸患儿,可给予镇咳药,但必须严格控制、谨慎应用;儿童必须禁用具有成瘾性的中枢镇咳药,如可待因及含可待因的复方制剂;儿童使用镇咳药3~7d若效果不明显,应作进一步检查以免漏诊、误诊。
4.2咳嗽的中医辨证辨质防治思路
中医诊治咳嗽的辨证思路宗明·张景岳以表里为纲,一日外感,一日内伤。外感咳嗽发病较急,六淫袭肺,咳声高扬,病程短,伴有外感表证,常分寒热二端,治以辛甘温润或辛甘凉润,佐以微苦之品解表祛邪,药取轻清,深合“肺为娇脏,宣辛则通,微苦则降”之旨。内伤咳嗽发病较缓,病程较长,也可兼见表邪未去之实证,脉证虚实互见,治当以调理脏腑为要,明辨病因,注重首诊选方用药。中医强调治未病原则,通过辨质防治,补偏救弊,矫正易感体质以达防病目的。
4.2.1外感咳嗽
病程一般小于3周,按时间划分多为急性咳嗽。小儿在气候变化、冷热失常、沐浴着凉、调护不当、机体抗病力低下时,易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乘虚从口鼻而侵,或从皮毛而入,内犯于肺,肺气失于宣肃而发生咳嗽。就诊者多以风热咳嗽居多,其次见于风寒、风燥致咳。患儿常表现为咳频声高,伴见发热、鼻塞流涕等上感症状。总的治疗原则应宣发肺气、疏通腠理,使邪从表解。
风热咳嗽临证多见咳嗽、痰稠色黄难咯,伴见发热,有汗,咽部红赤肿痛,舌红苔薄黄。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代表方桑菊饮加减。常用药味有桑叶、薄荷、炒杏仁、前胡、牛蒡子等。中成药可选金振口服液等。
风寒咳嗽临证多见咳声频作、痰稀色白易咯,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舌淡苔薄白。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代表方杏苏散加减。
4.2.2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按病程划分多可归属于现代医学所指的亚急性或慢性咳嗽。发病多由于外感咳嗽治疗不当,迁延不愈,或由五脏内伤而致。临床多从“痰”、“虚”论治。脾虚湿聚是成痰的病理基础,健脾化湿为治痰之要,亦需结合痰的色、质、量辨治。
痰热咳嗽临证多见咳嗽痰多黏稠色黄难咯,伴见发热、面赤口渴、舌红苔黄腻。治以清热化痰,肃肺止咳。代表方:(1)清金化痰汤加减。常用药味炙桑皮、黄芩、瓜蒌、贝母、麦冬;(2)二羚羊清肺散,常用药味羚羊角、平贝母、大黄、黄芩、人工牛黄、生石膏、青礞石、甘草。
痰湿咳嗽多见咳嗽声重、痰多色白质稀、喉问痰鸣,伴见胸闷、食少、疲倦、便溏,舌淡苔白腻。治以燥湿化痰,肃肺止咳,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药味制半夏、陈皮、茯苓、紫苏子、莱菔子。
阴虚咳嗽多见干咳无痰、痰少难咯,伴见口干,盗汗,手足心热,便干,舌红少苔或苔剥脱。治以养阴清肺润燥,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味沙参、麦冬、桑叶、知母。中成药可选养阴清肺口服液。
气虚咳嗽多见咳嗽无力、痰稀色白,伴见神疲、自汗、面白少华、少食,平素易反复感冒,舌淡苔薄白。治以益气补肺,健脾化痰。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常用药味黄芪、太子参、五味子、炙冬花、炙紫苑。
4.2.3易患咳嗽的3类小儿特异体质的中医药防治措施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的正气即指机体的抗病能力,与体质因素密切相关。而小儿体质的分布规律受不同地域、气候等诸多凶素影响。患儿体质不同,发病倾向亦各异,因此防治咳嗽可从调整患儿偏颇体质入手。
气虚质儿童平素体虚易感,常见多汗、面色少华、食少纳呆、体倦懒言、便溏等证。可用玉屏风散预防。内热质儿童平素易“上火”,多见咽红、口臭、易怒、便干等证。可用薄荷、金银花、绿豆预防。痰湿质儿童形体偏胖,肌肉松软,平素易患感冒咳嗽,痰多,或因食积湿阻脾胃,胃纳呆滞。可用薏苡仁、陈皮、茯苓、山药预防。另外,伏九贴敷疗法根据“天人合一”中医理论,借助自然之气调理脏腑功能,通过“药穴同疗”作用,改善患儿偏颇体质,预防反复咳嗽。
4.2.4咳嗽的中医特色外治法
中药敷贴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透皮给药疗法。穴位敷药可通过药粒压力与渗透作用,使药物的理化刺激直接作用于多层次、多功能的经络系统,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最常用的外敷法为敷胸散敷于背部腧穴,由大黄、芒硝等药味组成,可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多治于湿咳。临床也常用敷脐法给药,将止咳中药通过神阙穴,使药物输布于全身,且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及肾脏代谢。穴位贴剂止咳贴常用于天突、肺俞、膻中等穴位,达到止咳宣肺、宽胸利气之效。
拔罐法:古称“角法”,是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炎症吸收,且开泄腠理毛窍,使病邪从皮毛而处。拔罐法具有温热作用,可复其阳气,散其病邪。咳嗽常用穴位有风门、大椎、肺俞、膏肓。风门为风邪出入门户,善治外感咳嗽。膏肓具有通宣理肺、益气补虚之效,治内伤久咳。大椎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交会穴、肺俞是肺气在背部输注之处,皆治一切咳喘。
4.2.5慢性咳嗽的中医辨病及调护思路
中医对此类疾病的诊治也有其认识,综合分析患儿病史及病情,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重视护理与调养。
UACS(鼻后滴流综合征):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属风邪伏于肺窍,肺气不宣,邪郁化热而致。证见咳嗽咯痰、鼻塞流涕、清嗓、舌红苔薄黄。治以疏风清热、宣肺通窍。常用药味辛夷花、薄荷、黄芩、鱼腥草、苍耳。
GERC:中医学认为本病冈食积气滞,胃失通降,母病及子,肺胃之气上逆而咳。证见咳嗽多在日问和直寺位、口苦反酸、嗳气、胸痛。治以降逆止咳,常用药味有旋覆花、代赭石、制半夏、陈皮。调护需注意不宜食酸甘食品,卧床前2~3h不宜进食。
CVA:本病常冈宿痰为患,肺气升降失司所致。证见咳嗽口久不愈、晨起、夜间咳甚,伴有鼻痒、喷嚏、流涕。治以化痰宜肺、降逆止咳。常用药味有炙麻黄、炒杏仁、前胡、苏子。调护应避免与过敏原接触。
慢性喉源性咳嗽:发病多因外感风燥之邪或脏腑功能失调,肺阴不足、肺气不利所致。证见咽痒或喉瘁后阵咳,迁延不愈。治以利咽止咳。常用药味有射干、玄参、麦冬、木蝴蝶、牛蒡子等。
5结语—重视儿科止咳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中药是含有多种成分的天然药物嗍,在中医理论的指导F的几千年应用,已充分验证其独特疗效以及规范剂量使用的安全性。治咳药需遵循“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则,选方用药宜性轻量小、味宜辛而忌重浊,多用辛温开肺气,或辛平降肺气,或用微辛而酸以敛肺气。且需随症用药,外感咳嗽常配麻黄嘲等疏风解表药,使用不宜过久,以免发汗太过,耗气伤阳,日久卫表不固,易感邪而复感。常用的黄芩、鱼腥草等清热解毒药多性味苦寒,易伤脾胃,不宜过量久服。若外邪未消,正气未虚,切勿过早应用滋阴润肺补虚之品,以免闭门留寇。另外,小儿脏腑娇嫩,肝肾代谢功能尚未健全,药量不宜过大。产地的不同,药性也存在差异。如贝母根据产地可分为川贝和浙贝,两者均有清肺、润肺止咳之效,但浙贝重于宣散,多用于外感咳嗽,川贝偏于润肺,多用于燥咳、久咳,若用川贝治疗外感咳嗽,易致风邪郁闭,病情迁延难愈。
需强调的是,临床用药若不遵循其规范,也可能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无毒或低毒性药物超剂量或超时间服用,也可能造成蓄积中毒。如炒杏仁、白果药量过大会引起不良反应。需炮制的药物未经处理,如枇杷叶若不去其茸毛,服后可导致喉痒、干咳,甚至喉头水肿。配伍不当,如桔梗与远志组合可致呕吐。西药镇咳药如可待因类药的成瘾性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炙杷叶、蜜百部、炒杏仁等宣肃肺气中药具有类镇咳作用,且无成瘾性,弥补了其不足之处。临床若能成熟规范辨证,合理配伍使用,将有利于更好的服务于咳嗽患儿。
编辑首都医科医院
呼吸科秦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