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远志 >> 远志分布 >> 温胆汤

温胆汤

温胆汤的渊源

温胆汤最早的文献记载当为南北朝名医姚僧坦所撰的《集验方》,宋嘉祐年高保衡等曾据此校《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谓“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此方为:生姜四两,半夏一两,橘皮二两,竹茹一两,枳实二两,炙甘草一两半。《外台秘要·虚劳》所载温胆汤基本同《备急千金要方》,但其标明方剂源于《集验方》,并云“出第二卷中”。可以认为《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温胆汤就是从《集验方》中而来。南宋谆熙元年陈无择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虚烦证治条下亦载有温胆汤,方为:陈皮三两,半夏二两,茯苓一两半,炙甘草一两,竹茹二两,枳实二两,共为粗末,每服四大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个,煎服。与《备急千金要方》所载温胆汤相比,各药每服剂量均有减少,而生姜减少尤多,且增加茯苓、大枣两味。此方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或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摄,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观其主治已从“胆寒”变为“心胆虚怯”,并明确提出其病变机理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这一改变为后世医家所遵循,以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竟成为后人习用之方,而逐渐忘却《集验方》《备急千金要方》之温胆汤。

温胆汤临床应用

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引起的神志方面的疾病,疗效非常显著。

1、头痛

刘某,女,35岁,年8月13日初诊。偏头痛间断发作2年余,以左侧太阳穴处及眉棱骨为甚,伴有心烦、睡眠差、纳差、口苦,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BP:/80mmHg。查TCD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头痛,辨证为胆郁痰热阻窍。治拟化痰清热、活血通窍。方以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3g、姜半夏10g、枳壳10g、竹茹12g、白芷6g、川芎10g、赤芍10g、鸡血藤15g、远志12g、节菖蒲10g、柴胡10g、青皮10g、陈皮l0g、茯苓15g、焦山楂15g、神曲15g、生甘草3g。服6剂后复诊,疼痛明显减轻,恶心、口苦悉除,饮食增加,精神转佳,唯睡眠欠佳、心烦,舌红、苔微黄腻、脉弦滑。故上方去赤芍、柴胡,加牡丹皮10g、栀子6g。继服6剂后病告痊愈,嘱其服逍遥丸1瓶以巩固疗效。

2、失眠

王某,女,57岁,年11月10日初诊。失眠1年余,加重伴头晕1周。由于长期经营夜市,出现失眠、心烦、多梦易醒,时头晕、口苦咽干、纳差、便秘,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BP:/mmHg。西医诊断:失眠、高血压。中医诊断:不寐,辨证为痰热内扰型。治宜清化痰热、养血安神,佐以通便。予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3g、半夏10g、陈皮10g、枳实10g、竹茹12g、茯苓15g、山药15g、石决明15g(先煎)、鸡血藤15g、酸枣仁30g、柏子仁30g、知母10g、苏梗10g、焦山楂15g、神曲15g、生甘草3g。服药6剂后,夜寐明显改善,大便正常,余症均有改善,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故上方去柏子仁、石决明、枳实、生甘草,加决明子10g、丹参15g、枳壳10g、炙甘草3g,继服6剂后患者入睡正常,仅有多梦,嘱其继服归脾丸以巩固疗效。

3、眩晕

李某,女,26岁。年10月21日初诊。头晕间断性发作半年余,并有恶心、睡眠差、腹胀、纳差、便溏,舌质淡、苔黄腻、脉弦滑。BP:/70mmHg。查TCD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缓慢。西医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断:眩晕,辨证为痰热上蒙型。治宜益气健脾、清化痰热。予黄连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黄连3g、枳壳15g、竹茹12g、半夏10g、白术12g、天麻10g、陈皮10g、茯苓15g、炒山药15g、炒薏苡仁15g、鸡血藤15g、酸枣仁30g、决明子12g、苏梗10g、焦山楂15g、神曲15g、生甘草3g。服药6剂后,眩晕明显改善,仍睡眠差,余症消失,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故上方去炒山药、炒薏苡仁、苏梗、生甘草,加丹参15g、炙甘草3g,继服6剂后病告痊愈。

赞赏

长按







































只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jiangj.com/yzfb/1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