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受辱又如何?我个人的名声又算得了什么?哪怕赐我人世间所有的苦难,我也要完成复国的大业。”
他本是出生于魏国天水的大姓贵族后人,本应守着老母,守着天水,依靠父亲留下的官位,平平静静一辈子,却为了丞相诸葛亮的知遇提拔、再造之恩;心甘情愿去走向那个看似光明却没有终点、充满凶险的道路,一去不复返。
在充满算计、杀戮、利欲熏心的黑暗后三国时期,什么“情义”、什么“亲情”都是笑话,哪有地位、权力来得实在。
可这个人,对以上的“实惠”,通通不在乎,就算是汲取权力,也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恩师的遗志,搭建实现兴复汉室的垫脚石。
他的存在,在那个时期对于那些争权夺利,如同一个“bug”的存在。
然而却对于沉寂已久的汉王朝来说,渴望光明和道义的忠义志士来说却是救赎和希望。
如同黑暗中射进来的一束阳光,让人温暖;干枯已久的大地来了一场大雨。
他是三国末期,为数不多从智力、武力、品格、魅力等近乎于完美的人物。
而这样的完美,对于姜维来说,幸与不幸?
兴复汉室,克复中原的道路充满艰险梗阻,布满凶险,哪怕强敌环伺,哪怕同僚的强烈诋毁和阻止,哪怕青春变白发,哪怕是身败名裂,哪怕是无法到达终点,也要砥砺而行,勇往直前。
他的死,宣告四百年汉朝彻彻底底灭亡了......
命运的转变:从尊贵的天水贵族后人到敌国降将从姜维的幼年开始,就是一个悲惨的开头;他的父亲——时任郡功曹的姜冏,在年中,父亲为抵抗异族牺牲,留下寡妻和他12岁的儿子,那个时候,中年丧夫的母亲的唯一依靠就是年少的姜维。
幼年时期的姜维自小就目睹了父亲为国为民的牺牲,因此这样的精神深深刻印在小姜维的脑海中,他的志向,就连他未来的恩师诸葛亮都看得一清二楚。
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他努力习文学武,他崇拜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
至于天水中郎将——那也只是做好本职工作,用自己的力量来护住天水的父老乡亲,然而,他被上司马遵抛弃,没有归宿,郁郁不得志的他不得已降了蜀汉。
27岁和47岁,这两个年龄对于蜀汉来说充满了宿命感。想当年:
刘备47岁三顾茅庐,遇到了27岁的诸葛亮
诸葛亮47岁征天水,同样遇到了27岁的姜维
缘分实在是不浅
不知诸葛亮,看到这个不一般的年轻人,有没有想到年轻时意气风发的自己?
诸葛亮看到这个年轻人,十分投缘,他一般极少真心称赞他人,除了对关羽不得已的敷衍,就连对自己最看重的武将赵云也只是“子龙浑身是胆”这样的简略语言。
可是,诸葛亮毫不吝惜对姜维的称赞:
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而且,他在信中极力夸赞姜维能力:
“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对于他的志向也深表肯定:
此人心存汉室并强烈建议让这个不简单的年轻人尽快觐见面圣,让他尽早出头得到赏识。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曾经对蒋琬赏识到这个地步:
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也就是说,蒋琬铁定就是诸葛亮的北伐继承人选,诸葛亮写这样的信给自己信赖的继承人,意思已经十分明朗了。
然后,又破格晋封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
他们不仅是战友、师徒,更是相知相识。
“心怀远志”的背后,却是“忠孝难两全”的慢慢辛酸无奈然而,姜维的破格晋升,早就让许多人眼红不已,其中就有马谡。
马谡也是诸葛亮看中的人选,而姜维的崭露头角,却让马谡嫉妒不已,昔日能够在凶狠残暴蛮人的队伍中依旧能淡定提出“攻心至上”主张的马谡,却反常在不久后突然提出要打街亭。
可以理解,姜维的晋升速度渐渐影响到马谡,他会渐渐失势;尽管马谡也潜意识地感受到,擅长出谋划策的他,完全如赵括般:临场指挥根本就不是他的专长。大家都知道的结果——马谡兵败街亭。
这样的滔天大祸不仅影响到诸葛亮的战略、大汉的安危;同样也让姜维崩溃:和自己相依为命的老母失踪了!
而心急如焚的他,却无暇顾及那个生活了27年的老家天水,在蜀汉危机将到之时,却毅然一边帮助诸葛亮转移三郡百姓,一边指挥军队有序撤退。
安定下来的姜维,却收到了一封以老母为名义的信件:
归去来兮,胡不归?一向孝顺的姜维,看到这封信,真的是五味杂陈,这到底是母亲亲笔信,还是有人借老母名义,就像当年的徐庶那样?
一边是养育之恩、一边是知遇之恩:
他不敢想,也明白“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倒戈了,他就真的对不起待自己如亲生儿子般的恩人,恩人对自己真的是那样的重视和信任!
而且,这样虽然他孝顺了,却也真真正正背上“不仁不义”的罪名,和之前的吕布、孟达等人有什么分别?
他思前想后,颤颤巍巍地提笔写上这几个字: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就是说,姜维将会舍弃养育自己多年的老母,背弃故国曹魏,选择去那个从未涉足的蜀地效命,不知在提笔的时候,姜维的心是不是在滴血?
从此,姜维的生命和前途,与恩师诸葛亮、与那个“弹丸之国”紧紧捆绑在一起。
而姜维,直到死,再也没能回到他的故乡——天水
就这样一去不复还了......
荆轲只是很快就因为国除秦王而死,而姜维却苦苦在蜀地熬了35年之久,到死都没能和老母相聚。
他和诸葛亮志趣相投,或一同交流兵法,或讨论战术,诸葛亮也教授姜维古琴,而这两个人,都是未来蜀山古琴派的代表,诸葛亮也同样给姜维细细讲起了他和先帝刘备,还有和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一起共事的往事,那是一段充满热血、充满希望的“革命”往事。
从来没有见过先帝刘备的姜维,心里却慢慢升起了对先帝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崇敬之情。
或许,在姜维的一生,在和诸葛亮相处的5年时光中,是他最快意、最轻松、最充实的。或许,这个背井离乡的游子心中有了新的希望和新的奋斗目标。
(而这个新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请看明天分解:从降将到汉大将军,看似开挂背后却是辛酸泪(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