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孟浩然(年—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故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01《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诗人想要隐居山林的愿望,但又因为贫穷而无法实现。一丘是指一丘一壑,即山野的景色,三径是指田园的小路,都是隐逸的象征。苦无资则说明诗人的生活困顿,无钱买地置居。这句用对偶的手法,把诗人的所欲和所苦对比,突出了他的矛盾心情。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诗人不愿意留在北方的长安,而想念远在东南的庐山东林寺的高僧。北土是指秦中,即长安,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士子求仕的地方。东林是指东林寺,是佛教名刹,也是诗人的老师远上人所在的寺院。非吾愿和怀我师都是诗人的真情流露,表明了他不喜欢官场的纷争,而向往清静的佛法。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诗人在长安的穷困和失意。黄金燃桂是一个比喻,形容诗人的钱财像烧贵重的柴火一样消耗殆尽,表现了他的旅途艰辛。壮志逐年衰则说明诗人的抱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渐消沉,表现了他的心灰意冷。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诗人感受到秋天的景象,而更加悲伤。日夕凉风是指黄昏时分吹来的寒风,闻蝉是指听到蝉鸣,都是秋天的特征。但益悲则说明诗人因为感受到秋天的凄凉,而更加增加了自己的哀愁。
02《洗然弟竹亭》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这句是诗人对自己和诸弟的友情的表达,用了《论语》中的“二三子”一词,表示亲密无间,也显示了诗人的儒雅风度。平生结交深,说明他们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是一时的情绪。
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这句是诗人对自己和诸弟的志向的赞扬,用了“鸿鹄”和“鶺鴒”两种鸟类的比喻,表示他们都有着远大的理想,也有着互相扶持的情谊。“鸿鹄”是指大雁和天鹅,是古代文人常用的高飞远志的象征。“鶺鴒”是一种长脚长尾的小鸟,相传它们遇到危险时会相互救助,是兄弟之情的代名词。诗人用了“昔”字,暗示他们的志向已经难以实现,但仍然不忘初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这句是诗人对自己和诸弟的文采的夸奖,用了“逸气”和“清风”两个词,表示他们的诗文超脱世俗,清新典雅。“逸气”是指超越常人的气概和气度,“假”是借助的意思,“毫翰”是指毛笔,也泛指文字、文章。“清风”是指竹亭的清爽,也暗喻人的清操洁行。“竹林”既是诗题中的竹亭,也是借用竹林七贤的典故,表达诗人和诸弟的隐逸之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这句是诗人对自己和诸弟的乐趣的描述,用了“达”和“偶然”两个词,表示他们的心境旷达自在,不受外界的干扰。“达”是指开朗豁达的性情,“是”是指这就是。“酒中趣”是指饮酒的乐趣,“琴上偶然音”是指弹琴的雅音。诗人用了“偶然”字,表示他们的琴音不是刻意的,而是随心所欲地,体现了他们的超然之态。
这首诗是孟浩然对自己和诸弟的友情、志向、文采和乐趣的赞美,通过竹亭的意象,表达了他们的隐逸之心和超俗之气。诗中写出了一幅兄弟情深、志趣高雅、诗酒琴音的和谐画面,展现了孟浩然的“安以乐”的太平气象和“逸气”的高雅心情。
03《万山潭作》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这句写诗人在万山潭边垂钓的情景,磐石是大石头,表示诗人坐得稳固,不受外界干扰。水清是指潭水清澈,也暗示诗人的心境清明。心亦闲是指诗人的心情闲适,没有杂念。这一句用了对仗和平行的手法,磐石与水清,坐与心,垂钓与亦闲,都是相对应的,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写诗人眼前的景物,鱼行是指鱼儿在水中游动,潭树是指潭边的树木,下是指树下的水面。猿挂是指猿猴在树上挂着,岛藤是指小岛上的藤蔓,间是指藤蔓之间的空隙。这一句用了借代和倒置的手法,鱼行借代鱼,潭树借代树,猿挂借代猿,岛藤借代藤。倒置是指把鱼行和猿挂放在前面,而把潭树和岛藤放在后面,这样可以突出动态的效果,也可以避免重复。这一句也用了对仗和平行的手法,鱼与猿,潭与岛,树与藤,下与间,都是相对应的,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绘。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写诗人想起了当地的一个神话故事,游女是指神女,昔是指从前,解佩是指解下玉佩,传闻是指传说,此山是指万山。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有一次,两个神女来到万山游玩,遇到了一个叫郑交甫的人,他向神女索要玉佩,神女就把玉佩给了他,但是他一转身,神女和玉佩就都不见了。这一句用了省略和暗示的手法,省略了故事的细节,只用了解佩这个关键词,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暗示了诗人对神女的向往和郑交甫的羡慕,也为下一句做了铺垫。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写诗人的感慨和行动,求之是指寻找神女,不可得是指无法遇见,沿月是指沿着月光,棹歌是指划船唱歌,还是指返回。这一句用了转折和对比的手法,转折是指前后两句的语气和情绪有明显的变化,前一句是神往和羡慕,后一句是失望和释然。对比是指诗人的求之不可得与神女的解佩相对,诗人的沿月棹歌与郑交甫的怅惘相对,表现出诗人的超然和豁达。
这首诗以万山潭为背景,写了诗人垂钓、观景、想故事、放歌的一段经历,表现了诗人的清高、闲适、旷达、淡泊的心境,也展示了诗人的高超的艺术技巧,使得诗句简洁而富有韵味,意境深远而富有情趣,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优质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