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远志 >> 远志分布 >> 山村有声

山村有声

山村有声

张月琴

要说山,在山西那是一个字:多。抬头是山,扭过头还是山。吕梁太行纵贯南北,分卧西东,南端有稷山、浮山,还有不受晋文公加封而焚烧自己的介子推之山绵山,往东北有佛教圣地五台山,再靠北就是各代皇帝封禅祭扫的北岳恒山。恒山与挂在半壁岩石上的悬空寺之翠屏山相对歭,尾随翠屏山的有翠微山、闻名山、五斗山、香峰山、馒头山、草垛山。在大山里散落着很多自然村庄,这些山村或是三五户人家,或是十几户,最多也不过二十几户。

SIMPLETITLE

平座是一个极平凡,只有十二户人家的山村,虽然不能与名山相提并论,然而,就是这样平凡偏远的小山村,却一直生长在每个山里人的心里。平座镶嵌在下马峪乡南的大山里,隐藏在西马峪的最前端,与五斗山、草垛山遥遥相望。是个山清水秀,出门是山,背靠是山,左右还是山的世外桃源。

平座除了山,放眼望去还是山,山连着山,两边走向一致的山脉,中间沟沟壑壑,清澈的泉水发出优美动听的旋律。东边大泉沟偏东南方向与安和岭相接,正南羊圈梁上去是龙豆村,西边品泉沟西侧的梁是备集村,这四个村形成兄弟村,曾经炊烟四起,遥相呼应。连接各村的小路有绿树、有清水、有漫山遍野的黄芪,也有满坡的无名碎花。要是正月,你来我村响几个炮仗,我去他村响几串鞭炮,问几声好,进家炕沿上稍坐片刻,最后全村老少浩浩荡荡,怀揣着喜庆、顺遂,还有一年的风调雨顺,把喜神恭敬地迎回自己家里,这叫“迎喜神”。

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代代相传着一种愚公精神。为了生存,他们背着山,挑着月,向大山讨伐生活。在大山开荒、植树、建设家园,他们不停止地征服大山,用善良、淳朴、勤劳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本来杂草丛生的山沟沟,让这些硬梆梆的山里人一镢头一镢头,开垦出一层层梯田。在四季呈现出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的景象,特别是在秋天,微风翻滚着莜麦浪,丰收的喜悦从这边的圪梁梁回荡在那边的山沟沟,“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在田间地头总能听到福锁大哥浑厚的男高音在歌唱。

在各个自然山村,树一年年多起来,山坡逐渐变绿,那绿由墨绿翠绿浅绿组成,不由得会让人大声惊呼起来。吃苦耐劳的山里人种着莜麦、豌豆、大豆、还有大面山蛋,一年年都是靠天吃饭,年份好就能有余粮,遇到干旱年,他们也会想尽办法度过去。地里活忙完,他们就钻进大山里,寻找各种药材,长辈们总是说:咱山里满山是宝,只要带动就不怕吃不饱。那一坡一坡的绿树青草,里面混杂生长着最多的是黄芪和柴胡,其它药材也有很多品种:黄金钗、代黄也叫大黄、蒲公英、苍竹也叫苍术、冬花、车前草、艾草、益母草,还有远志……也有叫不来名,而且是特别珍贵稀少的草药。远志是我们小孩最喜欢刨的药材。一窝一窝的枝枝叶叶,叶子又细又长,开着蓝紫色小碎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远志根上的外皮才是药材,娃娃们坐在地上,用手小心翼翼地挖远志的根,越长越好。回家用小铁锤轻轻敲打几下,一只手捏住根部,另一只手拽住远志的枝叶,用劲抽,抽出一根白白净净的内根,软软的远志外皮躺在地上,像极一条花皮蛇,这会儿,远志的馨香味儿更浓重。有时候抽不出来,就喊母亲帮忙,母亲就耐心地教我们捣远志的力度和抽法,慢慢地翻晒晾干包起来,兰兰、翠萍我们几个相跟上到冀家窑去卖,柴胡虚炸炸的没远志卖的钱多。

每家每户坡地种着黄芪,秋天农忙完人们就开始刨黄芪,捋黄芪籽,那是一大笔收入。刨出来的黄芪根越长而且顺溜,就能卖个好价钱。捆成小捆,整齐地垒放在骡子脊背两边,三五个兄弟姐妹相跟上,赶着骡子,到山外面山阴边界,有个叫“马营庄”的公社去卖。换来一沓沓元角分,攥在手里个个是喜笑颜开,心里盘算着,最后狠狠心给家里的小妹妹买上根红头绳,给母亲和媳妇儿扯几尺的确凉花布,给父亲和爷爷买上包红梅牌香烟。飞也似的撵着骡子赶趁着回到家,眉飞色舞地和家人说山外有多大,说山外有多平,说山外有多好,居然没有大石头……以后,山里人有事没事时,总是朝山外那个叫“川”的地方瞭上几眼。

就连我们这些山里娃,也喜欢跑到房后面最高的圪梁上,看着房前屋后,眼里全是烟火气息。抬头有蓝天白云,近处是苍郁翠绿,远处朦胧的木塔,使得娃娃们平生出很多想法:木塔有多远?木塔是什么样子?在早晨或傍晚,那梦幻般的梦想随飘来的炊烟一次次地袅袅升起。早上空气湿润,各家的炊烟紧贴着房顶,慢悠悠地飘起,晚上的炊烟是直的,像一条绳子升腾起来,有时候一阵风刮来,所有炊烟缠绕在一起,如一幅轻烟飘渺的油彩画,滚滚地飞散。烧的柴不一样,飘出的炊烟也不一样,三奶奶和四奶奶的炊烟是又黑又稠,一定是烧莜麦秸秆,兰锁和香军家烧的是圪针柴,那是干干净净的白烟,五奶奶家升起的炊烟是淡淡的蓝色调,一溜溜榆树枝整齐地垛在五奶奶的东墙边。母亲做饭时烟囱升起的烟有时是黑浓、有时是清白、有时是浅黄,浅黄的烟那是在烧蒿子,不管母亲烧得怎样的柴禾,当那一缕炊烟由浓变淡时,我们就知道,母亲已经把饭做熟,调拌好的凉菜放在方木盘里,耐心地等待我们回家,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把饭吃光。

不知不觉中,各家的炊烟再也没有之前的壮观,显得格外的单薄。我们再也没有兴趣争论,谁家的炊烟像画,谁家的炊烟先升起,谁家的炊烟高与低。

翠英问:他们还会回来吗?几个男娃响亮地回答:会。

福锁大哥搬到山外去了,翠锁哥搬到山外去了,三红叔也搬走了……

平座村再没从前的吵闹声,再没有之前的轰轰烈烈。周围各个自然村也是一样的境遇。很多时候一个历史时期推动另一个历史时期,一个时代容纳山村,另一个时代又把山村忽略掉。

山村里的炊烟稀薄到风一吹就散的境地,穷山僻壤的村庄再也担负不起山里人的希望。

四叔因为没有门路,整天愁苦着脸,想离开这个生活多年的地方。不知道从哪探来消息,在三乡五里有聘女下户这一说法,惊喜之余媒人就捎来话,说钗里有个人家想娶媳妇。四婶婶流着泪看着翠英,出来进去的没有办法,四叔最后还是点头同意带女下户这事。那年翠英14岁,就聘到钗里村结了婚。各家各户都寻找自己的落脚点,老辈们一步一回头,泪盈盈地离开生他们养他们,让他们流汗的土地,平座,一个热腾腾存在三百年的村庄,渐渐地变成过去。

那熟悉的土壤,甘甜的泉水,以及干净清新的空气;那熟悉的白云和晚上照亮窗户的每一颗星星;那熟悉的每一棵树和山坡上的花花草草;那熟悉的各种炊烟的味道,牛羊的哞叫声和家人们的吆喝喧闹声,还有由几辈人踩出来的那条回家的路。再回到念念不忘的平座。一进村,曾经母亲推的石碾孤独地躺在地上,明晃晃地发着白光,让人扎眼。眼前一片荒芜,可是村里的人没在了大山还在,村里的牛羊没在了树木青草还在生长,村里的吵闹声没在了,斑驳的石头墙还在,炊烟不再升起,那半截子烟囱努力地挺直着。那一刻,归来的人直挺挺地立在老房子前,此时山村无言,并非无声,四周依然绿意盎然,那绿更加厚重,那绿让人心惊,让人目瞪口呆。

走近,是解不开的乡愁。走远,是忘不掉的回忆。

欢迎投稿

电子邮箱:xwbzhangxianwen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anzhia.com/yzfb/101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