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湿疹的医院 http://m.39.net/news/a_8814763.html
本文字7图
预计阅读时间18分钟
人常说靠山吃山,秦山养育了山前山后的广大百姓,生长在秦山周围的人们总忘不了秦山赐给他们的恩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尽管有些事情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我们这一代人总忘不了在那些岁月中的经历。
-01-
进山砍柴
旧社会的煤炭开发极少,山区里的交通运输极其困难,穷人也无钱购买,许多人家烧水做饭全部用干柴。秦山一带的冬天寒冷,人们过冬取暖,主要靠烧干柴。每年过冬前,家家户户都要备好干柴。因此,人们上山打干柴是必不可少的。
人要上山打干柴去,由于山高路远,所以总是早早起床,在天还没有亮时,就带上一天的干粮,拿着绳子、镰刀和扁担出发上山。经常三五成群,相伴而行,要赶天明时登上秦山。到了山上,到处寻找枯死的树枝。有的树枝,干枯后掉在地上,人们就把干柴枝捡起来。有的枯树枝还在树上,人们就上树把枯枝折下来。为了找到更多的干柴,人们总是下深沟、攀山崖、穿稍林,满山遍野地找干柴。秦山每年都有大量枯死的树枝,人们每年都从山上打回来许许多多的干柴。
干柴不仅保证了冬季的取暖,温暖了千家万户,而且满足了大多数家庭生火烧水做饭,所以过去人们把干柴看作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物质和主要的热能来源,干柴也是秦山对我们的馈赠。
后来,尽管煤炭越来越多,家家户户生着铁炉子烧煤炭取暖,但引燃煤炭的“救火柴”必不可少,所以干柴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在改革开放以前,打干柴总是少不了的,而且范围广泛,参与的人很多。我们在中学时期,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用一天时间上山打干柴。
我们在东方发出鱼肚白的时候就整队出发。到了铁牛河边,先要去踩一踩河床里王母娘娘的脚印。有好些人,还到河边的石头岸岸下边“支腿腿”,然后有说有笑地上山。好事的同学,还边上山边喊,故意引发山谷的回声。有些学生会比试着谁发出的回声大,谁发出的回声延续的时间多。到了山上,我们踏遍山坡,下到山中的沟里,满山遍野找干柴。我们饥了,啃一个干馍;渴了,喝几口泉水。不到半天,每个人就找够了一捆子干柴。到了中午时分,老师叫集中查人数,准备回家。我们急忙捆好干柴,找一个长一点、粗一点的树枝,砍下来,插在干柴捆子中,挑在肩上,随队回家。太阳落山前,我们全部回到学校。学生们把干柴捆子在校园里一放,一个年级的放一堆,垒成了三座小山。这些干柴不仅满足了一冬天的生炉子的救火柴,还给学生灶上用来生火,熬稀饭、蒸馒头。
?秦山
图源作者
年,我同张载锡老师到大荔,他岳母家为了给我俩烧开水,用捡到的棉花壳和棉絮来生火。她那里抓一把混合的棉花壳和棉絮,朝灶火里一放,风箱拉一把,“轰”的一下就烧完了。柴火烧的就没有积火,凉开水经过好长时间烧不开。别说想吃饭,就连烧水把我等得实在的心慌。我立即感到,平原上的人能源太缺乏了。也越发感到我们家乡有那么多干柴烧水做饭,真是方便多了。确实是不见平原,不显高山,秦山真是个宝山。干柴就是个宝,那时候取暖做饭离不了,温暖了千家万户,保障了我们世世代代生存。我们咋能不感恩秦山呢?
-02-
上秦山去削条子
秦山周围的好多人都削过条子,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削条子成风。山前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地上山削条子,成为过日子的重要的家庭副业。门公、尧禾、许道、云台的各村都有人上山削条子,尤其恒寨、许家河、松安等村的妇女上山削条子,在方圆都有了名气。
这一时期的削条子,主要是削荆条、编荆笆。有的人把条子削回来,自己加工编荆笆,有的人把削的条子直接卖给扎庄收条子的人,集中加工编多种荆条制品。我成孝哥每次背回来的条子有二百多斤,我曾经试着背,一点儿也背不动。我们村高振海等几家的院子里荆条子堆得像一座小山,编的平笆、弯笆、罐笼一批一批地送到煤矿上出售。煤矿上需要大量的这些东西,这样荆笆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许多人家的生活来源就靠削条子、编荆笆来维持。在那个年月里,好些家长对我说,娃娃的上学钱都是靠削条子换来的。
?编荆笆
图源网络
其实,削条子有多种类型,从旧社会延续下来,一直是用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人们日常削的条子及其用途主要有:
一是削扁榆稍和桃树条子。这两种条子比较柔韧,主要用来编小粪笼和大草笼。满足农民担粪生产之用或担草喂养牲畜所需。
二是扩枣刺条子,即把酸枣条子去刺扩光。枣刺条子粗糙而结实耐用,主要用来编耱。耱在过去是农民耕地必不可少的一种农具,用于磨平犁地耩地后翻过的土地。用耱盖擦过的土地既平整又保墒。编耱时先要用火煨枣刺条子的中间部位,趁热扭转三百六十度,然后才能用来编入曰字形的三条木板耱挺之间,制成耱。
三是削柳条子。柳树条子柔软,去皮后光滑而白亮,主要用来编括篓和簸箕。簸箕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利用上下颠簸或左右摇晃来扬去粮食中的杂物。括篓主要用来背东西。耕地施肥时用括篓背上粪土,或抱在怀里边走边撒粪土。人们撒籽种时,也是抱在怀里边走边撒。过去用牲畜驮东西的驮篓也是用柳条子编的。编簸箕和括篓是技术活,人们习惯叫“踏簸箕”、“踏括篓”,所以形成专业生产户。我们村一户人家,几代人踏簸箕,至今生产不断。
四是削藤条。藤条子柔韧而长,主要用来编大筐、罐筐。编的罐筐卖到煤矿上,用来装煤,从矿井中向上提煤。
五是削芦苇。人们把削回来的芦苇编成芦苇蔢子,拉运到关中平原一带出售,主要用来供盖房子或搭棚用。
秦山上有许许多多的条子,被人们削回来编织成不同的东西,用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些各种各样的条子都是秦山为当地人民的特殊贡献。回想当年我们依赖削条子而增加收入或赖以生存时,对秦山的感念油然而生。
-03-
为补贴家用去上山挖药材
秦山上有许许多多的药材,自古以来,被当地人采挖。这些药材,有的人用来入药治病,但大多数人都是把这些药材采挖回来,卖给药店和药材贩子,换回票子,补贴家庭生活开支。
秦山上的药材主要有黄芩、连翘、柴胡、远志、地丁草、败酱草、蒲公英、酸枣核、桃仁、杏仁、车前草和车前籽、甘草等等。
?挖药材
图源网络
黄芩是唇形科植物,药用其干燥的根。那时候我们挖药,都寻找多年生的大黄芩,大黄芩的根越粗大,药性越好。秦山上有大量黄芩,是人们采挖量比较大的药材。
连翘是木樨科植物,药用其干燥的果实。秦山上的连翘成片分布,其采摘量很大。那年,我在一个沟渠里碰到一大片连翘,很快采摘了一袋子。我高兴地赶紧背回家,到我第二次去时,那一片连翘已被人采摘完了。我当时有一些失落感,可是转眼间一想,秦山公正坦荡,不偏向任何一个人,她把东西总是首先奉献给那些勤快的人。
秦山上的酸枣长得满山遍野。一到秋季,上面结满了红红的酸枣。到了深秋或初冬,人们就打酸枣,有的人把打回来的酸枣直接卖给药店,有的人把酸枣先堆放起来,自己去皮,然后专卖酸枣核。
秦山上的柴胡是狭叶柴胡,入药可舒肝解表,远志能安神益智。柴胡和远志药用其根,都是价格不菲的药材。这两种药采挖时,都要遍地寻找,一天也挖不了多少。有时药店收购,要人们把上面的木质稍身剪去,只收其根。
秦山上的地丁草量、败酱草、蒲公英的量都很大,每年药店收购。车前草也很普遍,大多长在路边,药店有时收车前籽,有时把车前全草连结的籽一起收。
桃核和杏核是秦山古老的特产,药店有时收桃核杏核,有时只收桃仁和杏仁。人们通常等到农闲时把核砸破取仁,然后才出售。
秦山上的甘草量不大,但我有一次挖地时,挖出了一根大甘草,一直挖了有七八尺长,根很粗。老人们说,像我挖得这么粗的长甘草,很少发现。
后来人们还种植了红花、芍药、菊花等多种药材。无论是古老的天然药材还是人工种植的药材,秦山都无私地做出了奉献,给了当地人民丰厚的回报。
-04-
一起开荒地渡难关
60年代初期,粮食困难,人们普遍吃不饱饭。秦山附近的人,都偷偷地开荒地,种庄稼。我和我父亲开的荒地,那长的糜子、谷子特别的旺盛。打下的粮食,一下子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秦山里的人开的荒地更多,打了不少的粮食。他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而且把好多粮食向外出售。开荒地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家心知肚明。尽管不合法,但人人吃不饱,都这么干,谁也不说谁。那年月,山外的人一溜一串地到秦山里来买粮食,许多人带来了京货、布匹,甚至古董玩艺,进入深山换粮食。山里人用粮换回京货布匹,吃饭穿衣比平原上的人强多了。有的山里人用卖粮得的钱买回了自行车,到尧禾镇来赶集,骑在自行车上,显得十分牛气。我们村的人说:山里人就是张,富的流油呢!山里人也十分自豪,山里人的孩子不愁没媳妇。那个时期,原上的人把女子纷纷嫁到山里,给人家做媳妇,图的就是不愁吃穿。
?铁牛河
图源作者
那时粮食出售都是黑市交易。铁牛河底和铁牛河南坡上坡口,常常聚集了交易的人。有一次,一个外地人在山里买了一袋子粮食,背回来时经过我们村,被我们村的两个巡逻民兵发现,硬是把这个人的粮食扣留下来。这个外地人求爷爷告奶奶,半天过去仍然无济于事,结果民兵没收了这个人的粮食,把这个人放走了。可是,民兵把扣留的粮食背回了自己家,一家人吃了。这件事在村里传开,大家都在暗地里骂这个民兵没良心。可是,民兵队长说是执行政策。人们暗暗骂他:政策也不是叫你把人家的粮白吃了!可是谁也不敢出面反对。
只有秦山不讲情面。无论富人,穷人,好人,坏人,只要你勤勤恳恳,秦山总是给以丰厚的回报。那几年,我们从秦山上收获了大量的糜子、谷子、豆子、玉米,渡过难关,感激不尽。我们感谢秦山,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岁月。
-05-
在秦山放养牛羊
秦山自古就和放养牲畜有关。秦山在远古时期叫马栏栅,就是放养马的地方。远古时人们以职业命名,就以养马的栏栅给这座山冠名叫马栏栅。后来人们把这个山脉叫马栏山,再后来写作马兰山。秦山只是到了唐朝,秦王当了皇帝封山时所赐山名。当地人又称暗门山,其实是秦山的别名。秦山包括暗门山、石蛤蟆山、张山、方山和斩断山一带。石蛤蟆山上的香炉峰是秦山的最高峰。尧禾和白水的人通常把货郎担山和庙山称为西山。所有这些山上的人,自古以来就放养牲畜和家禽。
?秦山脚下台塬地
图源作者
解放以后,秦山放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放养的家禽主要是鸡。人常说:富不离书,穷不离猪。山里人放羊、放牛、养猪、养鸡,十分方便。
我小时候到收水王沟走亲戚,看到沟渠里放养的牛,还以为是谁家把牛丢了。后来亲戚告诉我,这些牛都是放养的,等到牛长肥了之后,卖给屠宰的人,杀了供人们吃肉的。到了亲戚家,院里院外都是鸡,他们还带我到草地里去收鸡蛋。当时我感到十分稀奇。尤其想到我父亲每天要我去割草喂牛,就感到山里人放牛不用人割草那么辛苦,真是羡慕得很。
秦山上有旺盛的草地,山里人放牛放羊的条件十分优越。放羊的量特别大,成群成群的羊,满山遍野都能看到。过去除了黑山羊以外,大量的是白绵羊。放羊时,羊像繁星一样点缀在绿地上,景象十分美观。羊肉特别好吃,我们尧禾的羊肉馆远近闻名。
山里人养猪,过去是半养半放。山里有大量的猪喜欢吃的猪草,人们也把猪草割回来,剁成短草,往猪食槽里一放,猪吃得蛮香。特别是山里人把成熟的但不饱满的玉米棒和小南瓜等都放在地上,让猪啃,猪更容易上膘。
秦山里的猪肥、羊肥、牛壮、鸡蛋多。除了少量供自家食用外,大量的猪牛羊和鸡蛋及肥鸡都上集卖掉。集市上的商人和屠宰的人,经常专门到山里收购这些家畜家禽。这些放养发展为牧业和副业,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美味佳肴,也维持着饲养人家的生活。
后来回国家封山育林,禁止放牧,提倡圈养,改善人们的旧习惯。的确,过去的放牧,虽为人节省了一些辛苦劳动,但对山里树木破坏极大。曾经有好多年,林场年年栽树,可是极少成林。牛羊猪乱啃乱拱,活了的小树极容易死去,对生态环境还是既有破坏,又有污染。现在人们也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放养已经成为过去的事。但是秦山上大量的草原,人们依赖放养家畜家禽,度过久远的岁月,还是深深地记忆在老人们的心里。现在每当吃起羊肉、猪肉和鸡蛋,往往勾起了这些记忆。我真感激秦山。提供了那么好的青草和饲料,养的猪羊鸡牛那么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物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至今留恋不断。
-06-
金山银山,我们的绿山
自从建立了新卓国营林场,植树造林,绿化秦山就一直坚持不断。各工区林场,都是年年组织人挖鱼鳞坑,植树造林。秦山附近的人都积极联系林场,去挖坑栽树,因而也挣些钱,用于维持家庭开支。在那些年月,我们山前附近的学校,也和林场联系,植树造林,挣些钱,改善办学条件和改善师生的生活。有好些学校,每当栽树挣了钱,都会杀猪宰羊,让师生先饱一饱口福。尤其是高家河小学和高家河林场相邻,每年都搞勤工俭学。在杨天喜当校长时,高根信管事务。有一次他们杀了羊,准备吃羊肉,还专门把我叫去吃了一顿。那年月吃粮都困难,吃肉更是少得可怜。那一次吃羊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真是靠山吃山,高家河小学那几年办得可红火了。
秦山上过去没有松树,国营林场就在秦山上试验种松树。经过几年试验栽种,获得了成功。大片大片的松树林,把秦山打扮得更美丽。山风吹来,松涛澎湃,像绿色的海洋泛起波浪,真是美不胜收。
后来,绿化秦山、美化环境的意识,被人们普遍接受,且越来越重视。秦山附近的各村都建设了集体林场,把整个山梁和山沟都绿化起来。就我们满义村而言,先是建立了井豁沟林场。后来又扩大到朝耳沟和柿树坡。再后来,干脆把第12生产队撤销,将马鞍河的村民搬迁,建设成了马鞍河林场。马鞍河两岸和整个马鞍河北梁全部栽种树木,把过去的荒凉的山沟变成绿山银谷。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之后,林地的面积更大了。现在除了大片的用材林以外,人们在比较好的地里也栽上苹果树、核桃树、桃树、杏树等果树及花椒,出现了一些林业大户。林业既美化了秦山的山山水水,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秦山披上了绿装,改善了气候条件。秦山的山更美了,秦山的水更清了,秦山的果更多了,秦山的人更乐了。
?图源网络
秦山的风景自古有名气,秦山霁雪是白水县的八景之一,云台的秋木霜林也是白水八景之一。现在一到秋季,山上各种色彩的树把秦山打扮得靓丽多彩,分外妖娆。特别是霁雪之后,秦山宛若白龙斗苍虎,景色更加迷人,空气分外清新。现在秦山的雪比较少了,霁雪的壮观也少见了。可是每当霁雨之后,秦山葱绿,分外润翠,清新的空气更让人心旷神怡。
我曾在秦山霁雨之后的一个清晨,登上秦山,沿着北坡行走。太阳一出来,山谷里升起像棉花一样的白色云雾,慢慢地向上升腾。一会儿漫到我的脚下,我真是像腾云驾雾一样。高兴得我心里蹦出了“曦光涨雾漫山峦”的诗句,自喜自己像做了神仙。白雾漫上山顶,秦山像带上白色的礼帽一样。一会儿,随着白雾升腾,我跑到山前一看,秦山就像翠玉镶在白玉上一样,景色十分壮观。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山就是金山银山。”果然是这样,秦山是绿山,也是金山银山。秦山无时无刻不在为人们奉献她的美丽和富饶。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秦山的怀抱里,永远忘不了秦山的养育之恩,我们永远感恩秦山。
作者简介
高欣录:年7月生于陕西白水,大专学历,中国共产党。中学物理高级教师,从教四十余年,曾任白水县尧禾中学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主持工作。现为仓颉文化研究会理事、县作协会员、仓颉书画研究院和县老年书画协会会员、渭南市楹联学会会员。《联咏白水新编》责任编辑,《杨希林书法纪念册》编辑,《满义村志》主编。
作者高欣录版面
Jw审核
更长安编辑部法律顾问
司马刚·北京大成(西安)律师事务所〖政经〗陕西战略崛起机遇:西三角还是大中...〖城事〗我就是那个被家长忽悠去社会历练的...〖文化〗品长安|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
我就知道你“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