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黑色素种植 http://m.39.net/pf/a_4650580.html
如果你碰巧看到或听到过某些中药的名字,是不是会感到疑惑、好笑或了然?如六月雪、鬼箭羽、仙鹤草、白头翁、鸦胆子、路路通等。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味中药就有一个很大气的名字——远志,它究竟是何方神圣,又胸怀什么远大的志向呢?
01
赋我远志名,不忘小草形
远志来源于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干燥根。在介绍药用之前,先来简单看下远志这株小小的植物。远志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植株形态细而稀疏,看起来很是娇小,所以又名细草、细叶远志。远志的茎直立或倾斜,叶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花序生于小枝顶端,花瓣3片、紫色,一瓣呈流苏状散开,果实圆形,顶端微凹。卵叶远志又名西伯利亚远志,植物形态与远志相似,它的叶片较宽,呈椭圆状披针形;果实近倒心形,顶端微缺。主产于陕西、山西、吉林、河南等地,都可生于山林、草原、灌木丛中,花果期常在5-9月。
02
小草也有用,远志非虚名
看到过远志的轻盈姿态,是不是也想了解用于入药的远志究竟是何模样呢?远志作为药用时分为两部分,地上茎叶部分的处方名为“小草”,地下根入药时处方名“远志”。当然,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其根部,下面先来揭开入药远志的真面目吧。
远志的根呈圆柱形,略弯曲,表面有较密而深陷的横皱纹,质地比较硬而脆,容易折断,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黄白色,皮部与木部容易剥离。它的味道有点苦,嚼起来有刺喉的感觉。下面图中所示的有未抽去木心及抽去木心而内显中空的远志,临床应用中需使用去心后的饮片。
骨:指药材木质化程度较高的部分。
心:指药材中央部分与边缘部位形态及质地不同的部位。
鹅管志筒:指较粗的远志抽取木心后,所余的皮部呈圆筒状或中空的长管状,形如鹅翎管。
远志筒:用手揉搓抽去木心,再晒干,称“远志筒”。
远志肉:将根皮剖开,除去木心,称“远志肉”。
远志棍:细小的根不去木心者,称“远志棍”。
言归正传,远志到底有怎样的远大志向?《本草便读》是这样解释的:“所谓远志者,以肾藏志,远志能宣泄肾邪,邪着则志不定,邪去而志自远大也”。意思就是:远志能舒散肾中的邪气,而肾中又藏着人的志向、意志,肾中邪气驱散那么志向自然就能远大了。《本草纲目》则认为“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意思是说:远志其名,源于它能增益智慧、提高记忆力。怎么样,小小远志立志于除邪气、益智慧、增记忆,是不是也算名副其实呢。
再来说说作为饮片入药的小草。通常在4~5月开花时采割地上部分,再经过除杂、冼净、闷润、切段、干燥、筛去碎屑等炮制过程后就能得到入药的饮片小草。小草的味道微苦,有益精、安神的作用,可用于梦遗滑精、虚烦惊恐,但或因药力不强,临床不太常用。
03
安神益智效,化痰开窍功
远志的具体药效和临床应用有哪些呢?《中国药典》收载:远志药性偏温,味苦、辛,入心肾二经,可交通心肾、安神益智,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入肺经,可祛痰开窍,用于咳痰不爽;还可消痈肿,用于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远志可宁心安神,虽药性偏温,但无论寒热虚实都可使用。远志能够益智强志,在治疗健忘、增强记忆力的处方中经常能见到它的身影,如古方中的不忘散、定志小丸等,常与石菖蒲、人参、茯苓配伍使用。上面提到的心肾不交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指在上的心阳不能下降至肾以温养肾阳,在下的肾阴不能上升至心以涵养心阴,而导致心火、肾阴两不相调,出现心烦失寐、心悸不安、眩晕、耳鸣、健忘等症状,常因久病伤阴、思虑太过、情致郁而化火等形成。中医认为很多睡眠不好或记忆力下降,与心肾不交相关,而远志可交通心肾,临床常用。
此外,远志还能化痰开肺窍,治疗咳嗽痰多。远志祛痰机制类似于西药中的恶心性祛痰药,服用后可对胃黏膜产生刺激而使呼吸道的分泌物增加,从而促进痰液的咳出,常与杏仁、桔梗、甘草等配伍使用。另外,远志还能通利心窍而消心窍之痰,治疗痰阻心窍的心神失常证,表现为:精神错乱、神志恍惚、惊痫等症,常与石菖蒲、郁金等同用。
04
炮制显其功,法异效不同
中药材需经一定的加工、炮制方法制成饮片后方可药用。临床应用远志有几种不同的规格,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常分为生远志、制远志和蜜远志。制远志、蜜远志分别以甘草、蜂蜜为辅料,经特定的加工方法炮制而成。临床应用上,生远志多外用,可消肿止痛,用于痈疽肿毒初起、发背、喉痹作痛、乳房肿痛等,如远志膏。制远志药性相对平和,既缓其苦燥之性,又能消除麻味,防止刺喉,以安神益智为主,多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等,常与石菖蒲、麦冬、茯神等同用,如用于心气不足、惊恐健忘的补心丸(《赤水玄珠》)。蜜远志药性较滋润,可增强化痰止咳功效,常配伍杏仁、贝母、桔梗等,用于痰多咳嗽,痰稠难咳等。
需注意的是,远志内服时对胃黏膜有刺激性,一般胃炎、胃溃疡患者不宜使用。
看完上面的介绍,是不是对远志的植物来源及临床药用都有所了解了呢?虽然你已有所了解,但中医治病讲究辨证、配伍用药,不可不经中医诊断而自行用药哦!
撰稿:杨文华
编辑:朱宝琛
审阅:华国栋,薛春苗
图片源自网络
往期推荐
●瘦脸针的奥秘
●中西药“生发”的那些事
●非胰岛素类降糖药,哪种适合您?
●夏季良药“藿香正气”,您选用对了吗?
医院药学部